标题: 远征军战士在远安(敬老院) [打印本页]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0:05
标题: 远征军战士在远安(敬老院)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5-4-28 18:01 编辑

   

      今日前往县敬老院,意外发现这里居住着一位长寿老人——黄埔军校18期毕业生,中国远征军老战士——温楚宝老人。老人今年96岁,南漳县板桥乡人,1952年来到远安居住。据老人介绍,他是作为军官从昆明坐飞机奔赴缅甸仰光参加对日18军团作战的,军长是抗日名将杜垏明,参谋长是白崇禧,他是22师的,师长是刘湘(应为廖耀湘。他所在的部队10000多人在仰光被日军围困,病死、饿死、战死不计其数,他所在的加强营500多人只有12人回到祖国。这和最近中央一台播放的记录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十分相似。老人十分痛恨日本人,痛恨侵略者,回忆起那段苦难经历,老人几次落泪。老人告诫我们,当前美国欺负弱小,虎视中国,野心不小,要警惕。老人饱经挫折,在“以阶级斗争为刚”的50年代,由于经常发表“反革命言论”(其实是介绍国民党抗日历史)和当过“国民党军官”入狱25年,于上世纪80年代平反。老人目前身体健康,言语清楚,思维清晰,精神状况良好,一个英文签名十分流畅,他说他还要活到100岁,接县长给他祝寿呢!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0:34
照片由元迎探惜拍摄。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0:42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5-4-28 18:00 编辑

建议论坛组织网友前去采访,“抢救发掘”这段历史,当然不要忘了为老战士捎去新年礼物!
作者: 战鹰    时间: 2012-1-16 00:45
向老战士致敬!
到时前往采访通知我一声!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1:00
老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在即将离别时,我告诉他,我们还会来看望他的。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12-1-16 08:02
最好是网络团委组织前往采访。有意义。
作者: 第九城市    时间: 2012-1-16 08:12
等片片。
作者: 元迎探惜    时间: 2012-1-16 08:13
照片由元迎探惜拍摄。
九子溪水 发表于 2012-1-16 00:34
来迟了,被点名了。马上发片片。
作者: 元迎探惜    时间: 2012-1-16 08:22
九子溪水采访温老

IMG_55180.jpg (68.34 KB, 下载次数: 8)

IMG_55180.jpg

IMG_55120.jpg (65.79 KB, 下载次数: 6)

IMG_55120.jpg

IMG_55130.jpg (64.39 KB, 下载次数: 3)

IMG_55130.jpg

作者: 第九城市    时间: 2012-1-16 08:27
纸上写的什么 啊?
作者: 远安社区    时间: 2012-1-16 08:33
牛X老战士个性签名
作者: 元迎探惜    时间: 2012-1-16 08:46
矍铄老人

IMG_54750.jpg (62.42 KB, 下载次数: 4)

IMG_54750.jpg

IMG_54790.jpg (56.06 KB, 下载次数: 4)

IMG_54790.jpg

IMG_54950.jpg (56.01 KB, 下载次数: 3)

IMG_54950.jpg

IMG_55250.jpg (28.4 KB, 下载次数: 3)

IMG_55250.jpg

IMG_55410.jpg (28.62 KB, 下载次数: 3)

IMG_55410.jpg

IMG_55450.jpg (61.38 KB, 下载次数: 4)

IMG_55450.jpg

作者: 谈谈灌灌    时间: 2012-1-16 08:48
脸上刻写着的是历史。
作者: 谈谈灌灌    时间: 2012-1-16 08:48
网络团委曾经采访过一个抗日老战士,这个也要采访,形成系列。
作者: 元迎探惜    时间: 2012-1-16 08:49
纸上写的什么 啊?
第九城市 发表于 2012-1-16 08:27
老人的英文签名,什么名字我忘了
作者: 第九城市    时间: 2012-1-16 08:53
几个字母不好认。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9:23
老人的黄埔军校简历和抗战奔赴缅甸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经历是一部尘封多年的史书。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9:25
几个字母不好认。
第九城市 发表于 2012-1-16 08:53

     当时签名的笔不好写,不肯下墨水。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2-1-16 09:25
祝愿英雄老人寿比南山!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09:29
来迟了,被点名了。马上发片片。
元迎探惜 发表于 2012-1-16 08:13

   我怕别人说我日白,所以点兵点将。
  谢谢图片支持!
作者: 浩全    时间: 2012-1-16 10:39
记住历史。。。
作者: 平平安安就是福    时间: 2012-1-16 10:52
值得宣传,要好好宣传。要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好好发掘、挖掘。
作者: 临风含笑    时间: 2012-1-16 11:06
给革命老军人敬礼!
我认为县武装部应该去关心下这位老战士,我们祖国的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

我们村也有个抗美援朝老战士,当时是加强侦察班的班长!至今说起战争任是记忆犹新思路清晰!年轻人应该多和这样的老前辈接触,必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 九五零七班    时间: 2012-1-16 13:18
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的老兵敬礼!!!
作者: 荆山冷月    时间: 2012-1-16 15:00
没想到。
作者: 向尚    时间: 2012-1-16 15:31
从侧面印证国民党也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在的贡献,祝革命前辈寿比南山
作者: 天下第一好人    时间: 2012-1-16 17:05
这样的老战士老英雄不多了 不管是政府还是我们老百姓 都应该多关心些了
作者: 沮水阳光    时间: 2012-1-16 17:12
向老英雄致敬!
作者: 快乐无限    时间: 2012-1-16 17:49

作者: 梦妮    时间: 2012-1-16 21:05
活动很有意义,老战士可敬,组织参加活动的同志们辛苦了。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6 23:18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5-4-28 13:24 编辑

     

       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于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当1939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6月4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望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中国远征军(20张)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1]
编辑本段中缅印大战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我军在东),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编辑本段战斗历程
       首次远征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孙立人将军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腊戍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4月26日放弃棠吉。   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东线方面,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只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5月18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英雄——刘桂英
澜将军逝世。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作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闻名。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第二次远征
  全副美式装备之中国远征军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2]   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112团孙立人将军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军官,统统以活埋的方式处死。部分中国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此种说法难以被证实。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中正给其嘉奖电为:中国虎!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正式开始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戌,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编辑本段远征军编制表
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和史迪威(5张)  总参谋长 史迪威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总参谋长 萧毅肃   副总参谋长 司可庄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代军长-陈明仁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第88师 (师长)胡家骥   辎重团 吴涛    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高吉人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阙汉骞1944年7月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36师 (师长) 李志鹏 1944转隶54军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编辑本段主要战役
  1942年   同古保卫战   仁安羌大捷   棠吉攻克战   缅北大撤退   1944年   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编辑本段重要将领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代总指挥(初期)兼第五军军长   罗卓英-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总指挥   戴安澜- 第200师师长   廖耀湘 - 新22师师长,1944年任新六军军长   余韶 - 第96师师长   甘丽初 - 第6军军长   彭壁生 - 第49师师长戴安澜:黄埔之英 民族之雄
吕国铨 - 第93师师长   张轸 - 第66军军长   刘伯龙 - 第28师师长   马维骥 - 第29师师长   孙立人 - 新38师师长、1944年任新一军军长   史迪威 -(美国人)中缅印战区参谋长,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索尔登 -(美国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郑洞国- 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李鸿 - 1944年任新38师师长   唐守治 - 新30师师长   李涛 - 新22师师长   龙天武 - 第14师师长   潘裕昆 - 第50师师长   卫立煌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司令长官   黄琪翔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长官   萧毅肃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参谋长   司可庄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副总参谋长 后勤司令 兵站总监   宋希濂 - 第11集团军总司令   黄杰 - 1943年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王凌云 - 第2军军长   钟彬 - 第71军军长   霍揆彰 - 第20集团军总司令   方天 - 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   何绍周 - 第8军军长   李弥- 第8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   陈纳德 - 飞虎队指挥官,少将
编辑本段殉国将领
  齐学启将军,新38师副师长,垫后掩护主力转移并沿途收容伤兵,被日军偷袭,伤重被俘,后在仰光战俘营被汉奸刺杀身亡。   洪行将军中将(追授),第6军新39师副师长, 1944年12月17日,云南龙陵牺牲 。   闽级廉将军少将(追授),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牺牲 。   吴一彬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1942年6月27日,缅甸埋通牺牲 。
中国远征军(11张)  戴安澜将军中将(追授),第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茅邦村牺牲。   林泽明将军少将(追授)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平满纳会战牺牲 。   柳树人将军少将(追授),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牺牲 。   李著林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牺牲 。   陈凡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月31日,缅甸牺牲 。   张健洪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缅甸牺牲 。   李懿将军少将(追授),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五团团长。1944年11月29日,在腾(冲)龙(陵)战役中牺牲。   覃子彬将军少将(追授),第54军198师594团团长,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斋公房时殉国。
编辑本段纪念墓地
  玛格丽塔墓地,位于印度阿萨姆邦雷多   新三十八师墓地,位于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处   新二十二师墓地,位于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处   萧竹青墓地,位于印度阿鲁纳恰尔邦贾瑞普(Jairampur)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五十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十四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三十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五十师墓地,位于缅甸西保   八莫墓地,位于缅甸八莫   国殇墓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腾冲县   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   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缅甸同古(原为“中国远征军200师同古会战纪念碑”,被毁后新建)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缅甸果敢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作者: 蛮雨    时间: 2012-1-17 08:48
向老人致敬,祝老人新年快乐。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7 09:33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2-1-17 09:38 编辑


     老人是22师的,他多次提到几个地名,有胡康河谷,还有野人山,雨季,丛林,还提到了湖南的芷江县飞机场。他说部队在胡康河谷战斗最为惨烈,没有可以隐蔽的。
     再次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抗战英雄们致敬!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2-1-17 09:40
再次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抗战英雄们致敬
作者: 幽魂    时间: 2012-1-17 09:57
向革命老前辈敬礼!!祝愿老前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知画 发表于 2012-1-16 14:48

作者: 一撮毛    时间: 2012-1-17 12:01
向老战士致敬
希望老人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作者: 忧伤的河水    时间: 2012-1-17 18:49
小的时候很爱听爷爷讲他在张自忠将军部队里打日本鬼子的经历,他是马克沁机枪副射手,虽然没有负过伤,但是还是落下了一身的病的,可惜他老人家已经去世近20年了。
作者: 心静    时间: 2012-1-17 20:42
向英雄致敬!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7 22:30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2-1-17 22:38 编辑

      胡**总书记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这是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作用,正视了这段历史,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评价。
     所以这位老人应该受到尊敬!
作者: 万万    时间: 2012-1-18 11:13
爱国主义教育好素材!盛赞摩协的重大发现!
强烈建议网络团委组织青团员前往采访。
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 山野    时间: 2012-1-18 11:19
向老人,向远征军战士敬礼!!!!!!!!!!!!!!!!!!!!!!!!!!
作者: 青峰山    时间: 2012-1-19 15:15
祝愿英雄老人寿比南山!
作者: 青峰山    时间: 2012-1-19 15:19
“以阶级斗争为纲”好象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吧!
作者: 平常百姓家    时间: 2012-1-19 15:56
如果是真的,向远征军老人致敬!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2-1-19 16:21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2-1-19 16:22 编辑
“以阶级斗争为纲”好象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吧!
青峰山 发表于 2012-1-19 15:19

  谢谢纠正!五十年代“三反五反”“四清运动”“大跃进”,老人一生历经坎坷,可谓饱经风霜,历经磨难。晚年得到了政府的照顾,在福利院生活较为愉快!
     老人的远征军经历和黄埔军校背景我们年后邀请网友记者去采访探寻。现在已有不少网友想年后去慰问采访老人,挖掘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 昨天有梦    时间: 2012-1-20 07:50
向革命老前辈敬礼!!祝愿老前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 爱你宝贝@    时间: 2012-1-21 16:34
祝老人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作者: 孤帆漂    时间: 2012-1-21 18:22
我们那里有叫温楚兵,温楚平的…年龄五十多岁!祖籍也是板桥的!有可能就是温楚宝的弟弟!
作者: 青青的草地    时间: 2012-1-21 20:59
这个 老人我认识,他在敬老院里住,身体还不错!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龙年快乐!同时祝福敬老院里老人们幸福吉祥,天天 开心!
作者: 远安影像    时间: 2012-1-22 09:10
向卫国英雄致敬!
想起我的爷爷也是一位参加过上海保卫战的老战士。
这些人值得尊敬,应该记住他们。
作者: 少奶奶    时间: 2012-2-1 09:08
这个帖子可不能沉哦。希望全天下的老人都身体健康!
作者: 缘力无限    时间: 2012-3-1 12:34
向老战士致敬!
作者: 远安人志愿者    时间: 2013-7-31 09:42
想问楼主   县敬老院具体位置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3-7-31 10:15
远安人志愿者 发表于 2013-7-31 09:42
想问楼主   县敬老院具体位置

在领袖天下进大门左边,有牌子。
作者: 远安人志愿者    时间: 2013-7-31 10:46
九子溪水 发表于 2013-7-31 10:15
在领袖天下进大门左边,有牌子。

谢谢。
我是远安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我们一些同学自己组织的)
我们也是准备去看望下老人的
作者: 似曾相识雁归来    时间: 2013-7-31 11:09
看到这位老人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抗美援朝的军人。不过离开了人世!我住院温爷爷长命百岁!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3-7-31 11:35
远安人志愿者 发表于 2013-7-31 10:46
谢谢。
我是远安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我们一些同学自己组织的)
我们也是准备去看望下老人的

最好录音录像,抢救整理老人的抗战经历。
作者: 临风含笑    时间: 2013-7-31 11:37
远安敬老院的伙食怎么样啊?
作者: 有容乃大    时间: 2013-7-31 13:17
楼上的是学理科的,祝福革命老军人!
作者: 远安人志愿者    时间: 2013-7-31 22:30
九子溪水 发表于 2013-7-31 11:35
最好录音录像,抢救整理老人的抗战经历。

恩   好的
作者: 斝壵獛瞽叾    时间: 2013-8-1 19:12
做为小兵一个,要向我的老首长敬礼
作者: 荆山野叟    时间: 2013-8-1 20:14
参加过远征军的老兵,这位可能是唯一一位健在的老人了。洋坪也有一位,参加过远征军,同样是南漳籍人,我去拜访过两次,憾无缘相见,去年五一期间再去,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作者: 好家伙    时间: 2013-8-1 22:06
向革命老前辈敬礼!!祝愿老前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 远安人不爱远安    时间: 2013-8-2 11:17
孤帆漂 发表于 2012-1-21 18:22
我们那里有叫温楚兵,温楚平的…年龄五十多岁!祖籍也是板桥的!有可能就是温楚宝的弟弟!

南门好像也有叫温楚*的,七十多岁了。。。老家也是板桥的。。。

我的舅妈也是板桥的,也姓温楚字辈。。。。

看来都是一个祠堂的。。。
作者: 远安人不爱远安    时间: 2013-8-2 11:19
向英雄致敬!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作者: 孤帆漂    时间: 2013-8-2 11:26
远安人不爱远安 发表于 2013-8-2 11:17
南门好像也有叫温楚*的,七十多岁了。。。老家也是板桥的。。。

我的舅妈也是板桥的,也姓温楚字辈。。 ...

可能是…!
作者: 豹子头林彪    时间: 2013-8-16 19:07
楼主这是从哪抄来的啊?“军长是抗日名将杜垏明,参谋长是白崇禧,他是22师的,师长是刘湘。”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3-8-16 21:23
老人记忆力惊人,口齿清楚。
作者: 豹子头林彪    时间: 2013-8-16 22:03
保康茶 发表于 2013-8-16 20:18
想请你们通知我和你们一道去,这是新闻,我还想写一篇文章。表达我对英雄的敬意!

写之前先查查历史,不要再犯“参谋长是白崇禧,他是22师的,师长是刘湘”之类的错误~
作者: 沮水不肖生    时间: 2013-8-17 00:15
本帖最后由 沮水不肖生 于 2013-8-17 00:17 编辑

来迟了!向为人类和平作出牺牲与贡献的人们致敬!向温老致敬!



远征军22师师长应该是廖耀湘。
作者: 路愤    时间: 2013-8-20 00:04
最好是把老人参加远征军照片1搞几张看一看
作者: 北超熊掌柜    时间: 2013-8-20 07:49
祝愿英雄老人寿比南山!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4 天前
远安县南门村远征军老兵温楚宝。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欢迎光临 (http://www.yaw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