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探访母亲河(三)——南襄、马渡河 [打印本页]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12
标题: 探访母亲河(三)——南襄、马渡河
      探访母亲河系列公益活动今天终于再次起航。由于论坛活动较多,网友时间较紧,本次探访活动离上次已经是数月之后了,以至于有网友有过“活动是不是停止了的疑惑”,也曾有网友多次询问活动的后期计划。在这里,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活动一定会按照计划进行下去。本次活动拖得时间长了一点的客观理由还是有的,一是去年年底的论坛春晚需要较长时间来策划和组织。二是寻访古树的活动需要抓紧完成,以便将活动情况进行资料归总,所以连续安排了几次访古树活动。三是寻访长寿老人启动和活动开展需要很多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克服和调整的,主观上还是我们的统筹安排做的不好,在此,向关注该活动的网友致歉。
      由于过去时间有点远,有必要将前两次活动简单介绍回顾一下。第一次探访母亲河活动主要在保康境内可能是楚国故都的重阳坪、以及沮河上游南漳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的峡口水库库区一代,报道帖地址:
http://www.yawbbs.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4769第二次寻访活动是县外活动的重头戏,活动地点在沮水源头一代,包括保康县内的马良、源头响铃沟等地,由中国作协会员映泉先生亲自撰写、国际著名摄影大师德东老师亲自参与、“沮水源”巨碑矗立在沮河源头,本次活动报道地址http://www.yawbbs.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5655
     
今天的探访活动是我们首次进入远安境内,也是进入本县后活动的的重要一站,因为我们将探访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南襄城,探访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所在地、全省著名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的沮河明珠马渡河村。活动走入县内,诚望活动的作用有更大发挥,保护母亲河的意识在全社会更加确立。本次活动有山人、原野栀子、荆山冷月、只若初识、低头的温柔、鸣凤山里人、家在东北、沮水愚人、九子溪水,以及洋坪镇政府两位领导参加,相关村领导提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活动详情请看本坛图文报道。

探访活动一瞥


沮水从此处注入远安


南襄古陶井


新农村的新少年


马渡河饮水灌溉工程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8 22:20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8 22:37 编辑

  队伍先到第一站南襄村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4-5-18 22:21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4-5-18 22:22 编辑

      今天首次参加寻访母亲河,感触颇深。
     南漳---远安交界处

MG_7368.JPG (217.3 KB, 下载次数: 145)

MG_7368.JPG

MG_7376.JPG (200.37 KB, 下载次数: 144)

MG_7376.JPG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8 22:21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8 22:53 编辑

此次活动参与人员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4-5-18 22:23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4-5-18 22:25 编辑

我们的寻访就从这里开始----南襄城开始

MG_7402.JPG (212.65 KB, 下载次数: 164)

MG_7402.JPG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32



赶到南襄,活动人物扫一扫:九子溪水、低头的温柔、只若初识


山人见到给我们介绍情况的王老先生,脸上乐开了花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38



活动人士继续扫:原野栀子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41



洋坪镇领导,据说是天外飞仙类的人物。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44



洋坪镇干部小汤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47



初识开工了。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50



东北哥,总是默默无闻的干着。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2:54
本帖最后由 沮水愚人 于 2014-5-18 22:58 编辑




冷月和山里人被我整低调了。{:soso_e113:}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2:55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16:07 编辑

探访活动第二站马渡河村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8 22:56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01:50 编辑

                                                   走 进 南 襄

     
准确地说,南襄我今天此去已是第三次了,前两次都是有事路过,只能算是象征性的去过。而今天算是很正式很隆重的去了。
     对于南襄,最初的印象还是在我读小学的时段,有一句话印象颇深:学大寨,赶南襄。那个时候只是因为南襄是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村而留下了印象。再后来,直到成人后,慢慢才知晓南襄不仅仅是过去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厚重。古时,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从种种遗迹证实了这一点。六七十年代,它是典型的学大寨示范村,远安境内水利工程东干渠发源地。现如今,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沮河由襄樊地区进入远安区域的入口处。
    今天是远安论坛探访母亲河的第三次活动了,我们就是带着寻访沮水源头这个目的走进南襄城的。这里也是今天主题活动的第一站。对于过去众多关于南襄城的传说,我们也只是从一些残留的遗址展开想象的翅膀。但寻访沮水源头或是说与水源水利之类的话题,我们却还能找到许多真实存在的东西来佐证,这一点我们甚感安慰。
    王友顶老人,今年整八十岁了,原本祖籍南漳人士。却在远安县洋坪镇从事教育工作39年了。现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今天他就是我们探访沮水源走进南襄村的向导。
    在位于远安和南漳交界处,有一座桥,桥头立有一块界碑,牌的这面刻着“远安”,背面刻着“南漳”。简单的一块刻着字的石头就郑重地宣布了两个区域的分界。王老师说这桥名为火石桥,古时这里曾生产打火石,故被称其为“火石桥”。但也有人说火石桥可能是时间已久的笔误,既然说这里曾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有卞和献玉之说,这座桥应该叫“和氏”桥比较吻合历史。传说归传说,历经这么多年,谁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就是位于这座桥下流几十米处的沮河却是南漳与远安河流的交汇处,也就是沮水流入远安的入口处。这条河的分界线很奇怪,不是逢上下为分界线,而是在河左右逢中为分界线的,河对岸是南漳县,这边就是我们远安县,说是分界线,可哪里能分情啊,水还是融在一起,山还是连在一起,如同南漳人民和远安人民的情谊,几百年同饮一条母亲河的水,分得清吗?
    从这火石桥折回远安方向约一公里路程处向左拐,再朝着河边方向走半里,就来到了河边。王老师指着一条宽约2米正在淌水的渠道告诉我们,这里就是60年代远安县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东干渠,干渠上仍然横跨着一道渠道闸门,虽然已经年久失修,失去了开闸关闸的作用,但闸门下潺潺流过的河水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这一方农田以及村民使用的作用。一项水利工程的修建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它所发挥的功效也已近半个世纪了。走下河堤来到日渐减少水量的河床,对岸一半的河水继续顺河而下流淌,我们站立的这一半却是一条长约一百多米的拦河坝,从对岸斜筑起来,把另一半的河水引进刚才我们所看见的渠道,以便这条渠道常年保持足够的水源。只是这条据王老师说曾经非常壮观的大坝,如今常年被河水冲洗被人取石,只能看见很矮小残缺的一部分了。
    来到这南襄城,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也不得不去。沿着东干渠顺流再走约一公里处,只见一贩农田中央,有一口为雕花栏杆围起来的古井,这就是南襄有名的战国古陶井,深约10米,由青色绳纹陶圈垛砌而成。现被远安县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这里临河边这么近,为何要在这个位置修建这么考究的一个陶井,的确令世人匪夷所思。但当你弄清古陶井所处的地理位置后,你的疑问一定会迎刃而解。古井位于现在看来一片平坦园田的中间,据说这里曾是名为“红旗街”的地方,这片区域曾经街道密集,四通八达,共有72条小巷。不管巷大巷小,有72条可见也很不一般了。这一数据足矣证明这里曾经的繁华。这南襄又曾出土过古币、青铜剑、大古砖之类的物件,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这里绝非普通平民居住之地,也绝非仅仅只能算富商之类的人所居住,应该属于高官达人之辈才能居住的一个异常繁华的闹市。对于这临水颇近的古陶井你就不会再觉得很奇怪了吧?
    当然,这里还有依稀可见的古城墙遗迹,曾经辉煌的造船厂旧址,几十年前在荆坝岭和墓陵岗发现的古墓群,还有已被夷为平地的将军墓,种种迹象更证实了南襄城是个神秘值得探究的有许多历史故事的地方。
         南襄城到底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不被人所知?还有多少隐秘的历史真相还未揭晓?这个谁也不但断言。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南襄城许多神秘的历史画面会慢慢被日益发展的科学所还原,还有许多神秘的东西会由于年代的因素更加隐秘和失传。面对远久的历史,我们除了兴叹又能说什么呢?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2:58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20
队伍先到第一站南襄村

南襄,一个神秘的远古都市,竟然数次与它擦身而过而未能一睹真容。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2:59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8 22:50
东北哥,总是默默无闻的干着。

东北哥越来越帅了,估计与他的勤劳有关。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3:00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8 22:38
活动人士继续扫:原野栀子

资深写手栀子姐姐今天格外漂亮。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00

冷月不是要打电话告状吧?

作者: 雪地吻痕    时间: 2014-5-18 23:02
深山百合 发表于 2014-5-18 22:58
南襄,一个神秘的远古都市,竟然数次与它擦身而过而未能一睹真容。

姐儿:莫遗憾!有些事只是机缘未到!相信有的是机会,下次我们组个团子去!呵呵。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3:03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4-5-19 07:20 编辑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21
此次活动参与人员


参访者的风釆。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8 23:04
雪地吻痕 发表于 2014-5-18 23:02
姐儿:莫遗憾!有些事只是机缘未到!相信有的是机会,下次我们组个团子去!呵呵。


嗯嗯,有饭7不嫌晚
貌似形容的不太合适哈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05





访谈开始,问的积极,拍的认真,想的闭上眼睛了。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13





南漳、远安交界处的采访。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18





王老先生说,桥那边就是南漳的白**。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20



有碑为证。

作者: 雪地吻痕    时间: 2014-5-18 23:23
又是一夜[悬赏]!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26



      其实,以前两县交界的桥是这个,有人说它叫和氏桥,和和氏璧有关,有人说它火石桥,留待各位继续研讨。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8 23:28
沮河从南漳流入远安的地方也在这桥附近,容明日介绍。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8 23:35
本帖最后由 山人 于 2014-5-19 09:29 编辑

                                                               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远安论坛组织的探访母亲河活动,自去年7月开始以来,已历时近一年,前两次大规模的活动主要是探访沮水源头,重点探访了保康的一些地区。第三次探访的目的地是远安的沮水源头南襄城和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沮水流至远安境内,两岸的冲积平原比上游更加平坦,山势也变得舒缓一些,不似上游的陡峭与狭窄。今天探访的第二站马渡河村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从前沮水上没有桥梁与渡船,只能靠马渡人过河,故名马渡河。马渡河的地势更有一些奇特之处,据村里的前任支书讲,马渡河的地形酷似一张撒开的大网,这张大网是由太平顶上的一位仙人撒下的,由北向南渐次放开,网绳则在高庄河。站在马渡河村委会的大门上,望向对面,那条静默的山恰似一只鱼的脊背。这个传说足以让马渡河人相信他们所居住的山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马渡河村紧邻楚文化发祥地南襄城。1975年7月和1980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和地县三级组成的专业考古队在南襄城和马渡河等地,先后出土了铜剑、铜镜、铜鼎、铜钱和陶器等大量文物,它为研究古代巴楚地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楚先民在此活动,一定离不开它独特的地理优势,独特的地理优势一定离不开源远流长的沮水。
      马渡河村最为壮观的是拦河大坝。因为下游灌溉的需要,1977年县委决定修建拦河大坝,历时三年而告竣。马渡河拦河坝分主、副两个坝段。即溢流坝和非溢流坝。附属建筑物:右岸坝头设一方形凉亭,登亭可观整个大坝全貌,坝外建有牌坊台。在此引水入东干渠。东干渠是远安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一项引水工程。渠线沿洋坪镇、旧县镇、鸣凤镇东部边沿而下,到鸣凤镇双泉村大冲水库止,全长56.74公里。东干渠水不仅保证了沿岸农田的灌溉,而且被纳入了县城饮用水源。我们不仅感叹,水为万物之源。沮水如同我们的母亲,日夜滋养着我们。
      马渡河村不仅水好,土质也好。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柑橘口感好,酸甜适度,肉厚皮薄。其生产的柑橘深受喜爱畅销不衰。近年来,马渡河被列为柑橘专业村,改造平头山和云盘岭,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0000多亩。通过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 ,并引进企业创办柑橘打蜡厂,引导柑农参加镇里的网络培训,网上销售柑橘,走协会+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去年柑橘出口俄罗斯。每斤柑橘卖到8毛钱。通过打蜡包装等深加工,使得柑橘质优价优,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一万一千多元。柑橘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马渡河村被列为全县十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事务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村庄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引导农民在小区统一建房,提前规划,兼顾全局。该村新建小区环境优美,小桥流水,亭榭曲径,使人流连忘返;宽敞亮丽的幼儿园,设施齐全,制度健全,是小宝宝的乐园;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科学环保,使沮水更加清澈;太阳能路灯,节能美观,把光明洒向每一个角落。小区健身器材齐全,超市、保健室一应俱全。2013年,马渡河村荣获省“宜居村庄”;获评市首届“最美乡村”。
      昔日巨网低罩,今日天堑飞架。保宜高速穿村而过,与沮水并行,似两根金钱,串起沿线的颗颗明珠。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02:14
   讲述故事人的风采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02:16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02:28 编辑

   拍摄人的风采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02:22
  行走者的风采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02:29
南襄的老东干渠道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02:31
南襄城老街道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6:32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56
走 进 南 襄

     准确地说,南襄我今天此去已是第 ...

活动幸亏有热心写手的参与。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6:34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8 23:35
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远安论坛组织的探访母亲河活动,自去年 ...


原野栀子的文章,写出了马渡河的风采,为本次活动添色不少。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25

“光说不行,我整理的还有资料。”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30





穿过这片田园,我们来到河边。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33



眼前的河流,就是沮河注入远安的地方,河这边是南襄,和对岸是南漳。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37





进入远安的母亲河,我们来瞻仰您的模样。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42





广阔水面,河中渔网,竹叶婆娑,都是风光。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46



母亲河的美丽,她只若初识,必须记录下她美丽的模样。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48



沮河的旖旎,让他想起了东北的家乡。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07:57





为了看到沮河进入远安的美丽,何惧那沼泽泥潭的阻挡。

作者: 早雪    时间: 2014-5-19 08:13
支持环保,驱除母亲河边一切污染。
作者: 老骆驼    时间: 2014-5-19 08:20
各位发帖辛苦,写文辛苦,你们都是正能量的化身。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4-5-19 08:35
上游保护的更好,感谢保康南漳,我们自己还要努力啊。
作者: 家在东北    时间: 2014-5-19 08:37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9 07:48
沮河的旖旎,让他想起了东北的家乡。

沮总,你整的我真的有点想老家了!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9 08:40
深山百合 发表于 2014-5-18 23:00
资深写手栀子姐姐今天格外漂亮。

百合说得我惭愧无比。我不会写这类文章,但是我把它作为对自己的锻炼,硬着头皮写的。感谢百合的鼓励!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9 08:42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56
走 进 南 襄

     准确地说,南襄我今天此去已是第 ...

温柔的帖子既翔实又迅速,认真学习中
作者: 鸣凤山里人    时间: 2014-5-19 08:45
沮河是一根线
串起马坡、马良、马渡河
沮河是一根线
串起古镇、古道、南襄城
沮河是一根线
串起相同习俗的黎民百姓
沮河是一根线
串起五千多年的荆楚文明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9 08:47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8 23:26
其实,以前两县交界的桥是这个,有人说它叫和氏桥,和和氏璧有关,有人说它火石桥,留待各位继 ...

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南襄城郝姓人多,郝字在远安多被读成“火”的音,所以又说叫郝(火)氏桥。一个桥就有这么多说法,可见中华文字的绚烂多彩。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9 08:49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9 06:34
原野栀子的文章,写出了马渡河的风采,为本次活动添色不少。


由于时间短,采访的资料也很有限,加之自己笔力不行,未能尽显马渡河的风采和沮水文化的深厚底蕴,惭愧。谢谢鼓励!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4-5-19 08:55
沮水开贴很好,这次活动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知识。感谢远安论坛提供给自己的这次探访机会,同时为所有探访人员的敬业精神感动!
作者: 静气    时间: 2014-5-19 09:02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9 08:49
由于时间短,采访的资料也很有限,加之自己笔力不行,未能尽显马渡河的风采和沮水文化的深厚底蕴,惭愧 ...

写这种东东,就跟学生写命题作文一样,按照设定的框框,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作业,况且你们清早出发,很晚才结束,一定很疲惫。当天能写出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我为辛苦的写稿人点赞!
作者: 老骆驼    时间: 2014-5-19 09:03
鸣凤山里人 发表于 2014-5-19 08:45
沮河是一根线
串起马坡、马良、马渡河
沮河是一根线

这几条线说的到位。
作者: 早雪    时间: 2014-5-19 09:07
继续啊。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4-5-19 09:21
都在上班了。
作者: 原野    时间: 2014-5-19 09:43
一路学习。
作者: 闲云孤鹤    时间: 2014-5-19 09:44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8 23:35
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远安论 ...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0:43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10:45 编辑

  南襄的环境挺不错,引来鸟儿在此栖息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0:44
     喜  鹊

  

  

  

作者: 早雪    时间: 2014-5-19 11:39
闲云孤鹤 发表于 2014-5-19 09:44

马渡河,壮观。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1:50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16:31 编辑

  马渡河新农村居民小区,这哪里是农村小区,分明是公园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1:51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16:32 编辑

小区内玩耍的孩子


  

  

作者: 荆山冷月    时间: 2014-5-19 11:55
该说的哈说达,该写的哈写达,我照的,你们也照达,我只有在此鼓掌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2:05
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5-19 15:54 编辑

南漳和远安交界处的火石桥
   

河对岸就是保康地区了
   

曾经非常壮观的拦河坝
   

如今闲置在渠道上的闸门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07



行走在和氏桥上,体味荆楚大地中的纽带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09

沮河边上的南襄老街,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味道。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11

田园间的探询。

作者: 九子溪水    时间: 2014-5-19 12:14
晚上发大家没有拍到的图片:南襄渡口、南襄渡船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16



老东干渠的入水口在南襄,这是它的闸门。
上面的三个字恰好是给我们引路的王老先生当年所书。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19
本帖最后由 沮水愚人 于 2014-5-19 12:21 编辑


      老东干渠有一段是要过河的,几米粗的管道经常被洪水损毁,后来就将入水口改到马渡河,修起了滚水坝(后面将有图片报道),以前的渠道就是这条,一直流到洋坪、旧县、鸣凤和茅坪。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23

干得像模像样。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41

远处有风景?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44





什么东西?

作者: 元迎探惜    时间: 2014-5-19 12:44
九子溪水 发表于 2014-5-19 12:14
晚上发大家没有拍到的图片:南襄渡口、南襄渡船

我的箱底也还有点存货,抽空发。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46



原来——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47
元迎探惜 发表于 2014-5-19 12:44
我的箱底也还有点存货,抽空发。

欢迎插队!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48
九子溪水 发表于 2014-5-19 12:14
晚上发大家没有拍到的图片:南襄渡口、南襄渡船

真没看见,必须的。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51

远端的小土丘,居然是春秋时期的城墙。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4-5-19 12:55



行走,心中默想春秋时期的南襄。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04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56
走 进 南 襄

     准确地说,南襄我今天此去已是第 ...

没能一起去,还是有些遗憾,欣赏了你的文字也算一点弥补吧!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06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8 23:13
南漳、远安交界处的采访。

东北的背褂子没得论坛的好看。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08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8 23:35
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远安论 ...

拜读姐姐好文,你笔下的马渡河会成为沮河岸边最最靓丽的明珠。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09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9 07:33
眼前的河流,就是沮河注入远安的地方,河这边是南襄,和对岸是南漳。

山水相连。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11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9 10:43
南襄的环境挺不错,引来鸟儿在此栖息

这几张真不错。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12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9 10:44
喜  鹊

原来喜鹊儿也很好看的。
作者: 深山百合    时间: 2014-5-19 13:17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4-5-19 12:55
行走,心中默想春秋时期的南襄。

楚国先民们要知道若干年后的南襄会是这个样子,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作者: 鸣凤山里人    时间: 2014-5-19 14:11
南襄城印象

    沮河从马坡出发,一路伴着响铃般的歌声,走油山,穿歇马,越马良,过重阳,冲出峡口,突然来到一片开阔地带。这里,沮河不再是被高耸入云的荆山和西山夹得扁窄而局促,而是在她与两大山系之间增添了许多过度性的低矮的山丘,使她显得舒缓而明快。河床更加宽阔,两岸的冲积平原更加宽阔,人的视野和胸襟也更加宽阔。回头望西北,崇山峻岭中,分辩不出沮水的出山之口;迎面向东南,在越来越开阔的两大山系之间,沮水流向那看不到尽头的地方。
    看到这样的景象,只有站在南襄村村头、沮水岸边的那段高堤上。站在那里,能够清楚地看到沮河从南漳流入远安的交接点,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上游的沮河和自此以下的沮河的不同之处,也能够寻觅到一些历史的踪影,嗅到一些过去的味道。









作者: 鸣凤山里人    时间: 2014-5-19 14:14
本帖最后由 鸣凤山里人 于 2014-5-19 14:17 编辑

一座废桥的联想

    在高堤左边200米的地方,是洋百公路(远安洋坪-南漳百福头)北端的止点,一座钢筋水泥桥将跨地市的两个县——远安县和南漳县连接在一起。而在这座桥的右下方50米处,还有一座石头拱桥,因为公路的改道而成为一座废弃的桥。
    这座废弃的石头拱桥,约3米宽、10米长。既是废弃的桥,桥面上已没有人行走的痕迹,而是长满了荒草。桥两端的路已经不见了踪影,而是被当地人挖断改成了农田。桥面的草丛之间,当地人开凿出一条十分窄小的、浇灌用的渠道,这大约是这座废桥现在唯一的实用功能。
    走到桥下,能看到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桥拱和桥身。垒桥的石头是荆山上常见的青石。桥高约3米。无论是建桥用的石材,还是造桥的工艺,均看不出这座废桥与乡村常见的其他石头拱桥有什么区别。整座桥看起来就是一座普通的、已经废弃的桥。桥下沟壑里的杂草和桥上的杂草将桥身包裹起来,让人觉出,这也是一座因为废弃而被人们遗忘的桥。
    桥的名字有多种说法。有叫“郝氏桥”的,因为当地有很多姓“郝”的人家,而“郝”在当地的读音为“huo(活)”。 有叫“火石桥”的,由来是说建桥用的是一种能生产打火石的石材。这些说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有一种叫法,说桥叫“和氏桥”。这个叫法很特别。只有这个叫法才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可能是一座有来头的、可以让人联想的桥。
   《史记》里有个《卞和献玉》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却认不得玉。厉王大怒,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后来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不识。武王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哭得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有人问他:何必这样?卞和说,我哭的是是非颠倒,不能自明。文王听说此事后,派人前去找到卞和,叫玉匠去剖开那块璞石,果然得到一块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国强盛时期。卞和在荆山上采得美玉要献给楚王,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自然是不可能往西北的,因为那时的楚国已走出荆山,楚王不在那儿。只有往东南,而往东南走,他不能走过当阳,因为那儿是当时的权国。同时,楚国周围是罗国、庐戎国等对楚国存有戒心的小国。卞和献玉也根本不可能献到那些地方去。
    卞和乃一介村野之夫,他去献玉给楚王,说明楚王离他采玉之地不会太远。这个地方,极有可能是南襄城。而那座“和氏桥”,也很可能是卞和献玉给楚王经过的一座桥,或是后人为纪念卞和在他献玉的必经之地修建的一座桥。
   “和氏桥”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古南襄城是楚国的发祥地。
    现在的“和氏桥”是一座废弃的桥,没有了作为桥的实用价值。然而,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来讲,它不应该是一座被废弃的桥。




作者: 醉棋    时间: 2014-5-19 14:50
  好活动,赞一个!
作者: 醉棋    时间: 2014-5-19 14:51
低头的温柔 发表于 2014-5-18 22:56
走 进 南 襄

     准确地说,南襄我今天此去已是第 ...

   进一步了解了南 襄 城。
作者: 酒中八仙歌    时间: 2014-5-19 15:03
呵呵,看到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我心里也是痒痒的呢。前段我到马渡河湿地看竹柳基地,有幸拍到一组白鹭的照片,也想在这里晒晒,不知道众位版主们是否容纳呵?保护湿地,保护母亲河,让青山更青,绿水更绿,乃是我辈的责任啊!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5:07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8 23:35
沮水明珠——马渡河村
         远安论 ...

栀子姐姐果然功底深厚,信手拈来就是好文章。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4-5-19 15:08
酒中八仙歌 发表于 2014-5-19 15:03
呵呵,看到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我心里也是痒痒的呢。前段我到马渡河湿地看竹柳基地,有幸拍到一组白鹭的照片 ...

发,大发。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5:09
原野栀子 发表于 2014-5-19 08:42
温柔的帖子既翔实又迅速,认真学习中

我是完成任务,你才是文字功夫。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4-5-19 15:10
鸣凤山里人 发表于 2014-5-19 14:14
一座废桥的联想
    在高堤左边200米的地方,是洋百公路(远安洋坪-南漳百福头)北端的止点,一座钢筋水泥 ...

这个联想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作者: 低头的温柔    时间: 2014-5-19 15:13
鸣凤山里人 发表于 2014-5-19 14:14
一座废桥的联想
    在高堤左边200米的地方,是洋百公路(远安洋坪-南漳百福头)北端的止点,一座钢筋水泥 ...

一座旧桥延伸出来的历史故事,吸引人!
作者: 酒中八仙歌    时间: 2014-5-19 15:18
酒中八仙歌 发表于 2014-5-19 15:03
呵呵,看到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我心里也是痒痒的呢。前段我到马渡河湿地看竹柳基地,有幸拍到一组白鹭的照片 ...






欢迎光临 (http://www.yaw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