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23817|回复: 3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访母亲河,保护水资源——走进旧县镇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5-7 16:3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9 11:08 编辑

        寻访母亲河活动是远安论坛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从保康县的响铃沟沮水源头开始,寻访网友在那里立碑为证,一路下行,到过保康的歇马、马良、重阳坪、格栏坪等沮水沿线,寻访到不少有关沮水的传说、故事,也受到浓郁楚文化的熏染,继续顺河而下,寻访网友到过南漳县的通城河、峡口水库,一直来到与远安接壤的白**。进入远安,寻访母亲河的步子更加密集,沮河沿岸的每个村我们都会涉猎,南襄、马渡河、老君、三板、洋坪、徐家棚.....
        适逢远安县水资源保护协会成立,环保、水电、林业等部门相继加入了水资源保护的各项公益活动中来,期间,与远安论坛一起合作开展了湿地保护、水资源普查宣传、寻访东干渠等多个公益活动。当然,寻访母亲河作为保护水资源公益活动的主体,一直没有间断,该项活动计划走进县内每个沮河沿岸村,一直到沮水进入长江为止,整个活动将持续几年,意在唤醒沿岸民众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营造全民保护环境的氛围,活动结束后,还会将寻访图文资料结集出版。
        2017年5月6日,寻访母亲河的队伍再次集结出发,走进旧县镇的徐家庄、观西、观东、七里、洪家等5个村,寻访志愿者分为两个大组开展寻访,每个组文字采访和图片拍摄均分工到人,中途由于寻访任务太大,一个小组有时又分为两个更小的小组开展工作。寻访活动经一整天圆满结束,寻访活动得到旧县镇政府、旧县镇相关5个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得到县水电局、环保局、聚凤鸾饮食公司、县摄影家协会、县作家协会等组织以及众多网友的积极支持,在此,谨代表远安论坛、县水资源保护协会等主办单位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评分

19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37: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9 15:41 编辑


绿水环绕的村庄
                                        ——徐家庄村故事
酒中八仙歌

       浩浩沮水,出峡口,过洋坪,一路南来,到五龙垭遇坚硬岩石,便顺一字山脚往东一旋,直泄一公里后,又撞上东边的山岩,复折向西南,在边家冲出口的右岸边,再遇岩石而向白鹤观直奔而去。就在这一东一西的大回环中,淤积出一块小平原来,这就是眼下称谓徐家庄村的地方。
       当我们保护母亲河采访组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映入眼里的,是幢幢漂亮美丽的新楼房,屹立在笔直的水泥路两边,平展的田畈上,大片的油菜籽已呈嫩黄色,站立在微微细雨中。偶尔看见一厢厢碧绿的稻秧苗,正吮着春雨在茁壮成长。村民们也三三两两穿行在田野间忙碌着。随行的村支部书记周观雨边走边给我们介绍着村情。
       徐家庄原来不叫徐家庄,而叫许家庄,故称许旧铺。后来一徐姓人家从现鹿苑村的黄家院子搬来,逐渐人丁兴旺,繁荣起来,便取代许家庄,演变为现在的徐家庄了。徐家庄村,位于旧县镇北部。距县城9公里,东与观西村隔河相望,南与七里村、旧县村接壤,西与龙泉村、石桥坪村相连,北与洋坪镇徐家棚村毗邻,和万家咀村以沮河分界。2002年10月,徐家庄村与五龙村合并为徐家庄村,合并后,现辖7个村民小组,1140户,2784人。全村国土面积22.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4公顷(水田160公顷,旱田84公顷),水域面积160公顷,林地面积1100公顷。森林覆盖率75%。经济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是全县数的着的产粮大村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是旧县镇优质米基地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村。村内有企业2个,主要产品为沙石、水泥砖等。建有远安县一字山柑橘专业合作社。2005年6月,修建第一条村级公路。2006年3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16.5公里,全部为水泥路,村内建有七里桥、五龙桥。省道荷当公路过境。2001年开通电话,2006年开通宽带网络,电视、电话覆盖率均为100%。2006年,村民徐发生建第一口沼气池;2009年,村民何传燕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至2012年底,全村沼气池发展到500户,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600户。
       说到此处,周书记话锋一转,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起该村的水利建设情况。在沮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建设中,徐家庄的位置可谓突出。我们过去所说的八大河水,分为前八大河水和后八大河水。前八大河水分别是:过山堰、白鹤堰、长丰堰、永丰堰、青龙堰、东坪堰、屡丰堰、盈霖堰,在这八大河堰中,就有四个河堰绕村一周而建。其中,有位于该村东南一凼两堰的过山堰、白鹤堰,过山堰主要灌溉观东村、白鹤堰主要灌溉观西村;在村北与徐家棚相连的马家滩,建有长丰堰,直接灌溉本村1120余亩耕地;在村南边家冲出口沮河处,建有盈霖堰,主要灌溉七里、旧县两村的耕地。另有后八大河水中的民生堰,建在村北的岩障河,主要是灌溉七里村的活水田。除了这些河堰外,全村还建成小水库2座,总库容2万立方米;堰塘18口,可蓄水2000立方米;干支渠20条,总长12千米,全部建成了U型渠;农田灌溉面积16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100%;公共蓄水池1口,可蓄水1000立方米;2009年10月,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10千米。2001年,该村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总投资124.15万元,整修加固村庄的水利设施、进行土地整理、建造人工林等。2012至2013年,国家又先后投资对民生、白鹤等河堰水毁工程进行了重修加固。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河堰的建设历史,在周书记的介绍和引导下,我们一行拜访了该村原村主任徐同鑫老人。徐老身板很硬朗,眉宇间也充满乐观豁达。明白我们的来意后,特地站起来走进里屋,拿出一本厚厚的徐氏族谱,对我们说:长丰堰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早年间,许家庄(徐家庄)一带因无水浇灌,连年歉收,人畜受困,苦不堪言。乡人陈世正、陈世漳、徐世望等首领二十四人以观东过山堰为借鉴,同倡义举,共誓天日,邀各业主议定合约,赴县具呈县令宋楷,时任县令邑候宋楷亲自踏勘,酌定兴修。渠道始自牟家庄马家滩上开河接水,过干河,由龙湾山脚凿石劈岩,经过河口岩下至岩障河出水,分为东西二沟灌田。其西沟由后巷公安庙穿湖抬沟直至黄家坝出河;其东沟由东头经河岸至湾坑店上出河,一切支沟,各从其便。照亩摊费,毋得推诿。章程既定,24位头人率领各农户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月十五日开工,奋战515天,于三十七年(1772)三月三十日竣工,历时近两年。渠长4.5公里,灌溉面积1540亩。公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洪水大发,堰渠全毁,驻防徐家庄的国民革命军77军132师团长王长海率千余名官兵,苦战三月修复,为了纪念团长王长海,将堰名更名为长海堰,后恢复长丰堰。自此以后,因战乱频繁,无力顾及,加之财力所限,导致年久失修,遇水便毁,遇干便旱,遇雨便涝。为彻底改变这一困境,村委会将长丰堰维修工程多次申报,终于1995年纳入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在马家滩建成150米水泥混凝土滚水坝。2001年又被国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7.5万元建成4000余米三面光长丰堰主渠,全面完成了长丰堰整个配套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水环境,确保了徐家庄村民丰衣足食,旱涝保收。
      前人修渠,后人用水。管好用好水资源,就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徐家庄村长丰堰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于2008年5月6日,经登记注册,协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7个理事,协会下辖有长丰堰、猪虎洞、徐家冲、边家冲等4个分会。为规范协会运作,制定了七章二十三条协会章程。从协会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附则等七个方面予以明确。协会会员发展到1110户,拥有灌溉面积24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2760亩的87%。协会管理大堰塘14口,小型提水站5处,引水堰3处,渠道82460米,水闸6处,隧(涵)洞1处。并将以上管理标的分解到所属的4个分会,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实行民主管理,协商议事,确保了水利设施安全、水资源合理调度使用,有效杜绝了因灌溉争水而产生的民事纠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的徐家庄,绿树成荫,沟渠纵横;阡陌叠翠,田园美丽;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年代,出现过徐同美、马运贵、徐泽任、徐运寿等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也出现了学有所长、专业突出的徐同诚、徐芳玲两位博士。还出现过能说会唱、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的民间皮影戏高手杜先培先生。村里吹唢呐的班子两套、打丧鼓的班子一套,他们行走在乡村的道路上,为农村的红白喜事增添活跃的氛围。村里还办起了图书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闲暇时节,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村民们在村广场上跳起轻松明快、妙趣横生的广场舞呢。
      “过去,先人们凿山劈岩,引水灌田,为我们创造了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不能躺在上面吃老本。”站在白鹤堰新修的堰堤上,周书记如是说。他人过四十,看上去精神饱满,充满睿智,正是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黄金年代。以他为首的村两委班子都是近两年上任的,朝气蓬勃,极富创造力。他带领一班人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正在向旅游富村的思路上拓展。该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五爪砦的险峻、白马寺的神秘、猪虎洞的诡异,让人欲探究竟;底沟峡谷的幽奇,王和尚洞的诡谲,一字山的清幽,惹人旌摇神驰。讲到这里,周书记很自信的说:我们村还有两大资源有待开发呢。一是田野自行车比赛,现在自荷当路至东头河之间,三条水泥路像川字型横贯全村。只需要稍微把东头河那边的道路稍加整修连贯,便可辟为田野自行车赛道,油菜花开时节,或稻谷金黄时节,在此举行比赛,一定不会逊色于田野马拉松赛事呢;二是月牙岛,那还是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在这块处女地上,充分利用一凼两堰(过山堰、白鹤堰)双岛(月牙岛、蔡家洲)的水域和滩涂条件,集阳光沙滩、水上乐园、休闲垂钓、观光采摘、烧烤体验于一体,让每一个到此游玩的客人放飞心情,回归自然。
      看着周书记充满自信的神态,我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是啊,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地,过去,先辈们为改造自然,曾经为它流血流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而今,我们没有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富民梦想而奋力拼搏呵!

                                                                                                                                采访撰文:酒中八仙歌
                                                                                                                           2017年5月8日于安鹿桂馨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3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9 10:38 编辑

我家沮水曲
文/雨荷
    我的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居住在沮河边观西村。沮河,如同我的另一个母亲。和所有土生土长的观西人一样,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恋河情结。
        生于斯,长于斯,如今,正在这片土地上渐渐终老,对她的一草一木、一堰一石,我都如数家珍,并且,刻骨铭心——
        我深深记得,这片土地上有关白鹤观历久弥新的传说。
        本地临河,一马平川。在方圆几十里的平地上,却有一个浑圆的山丘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参天,浓阴蔽日,一座古老的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名曰白鹤观。观里有一个白鹤窝,每天都会冒出几碗米,不多不少,刚刚够观里的道士吃。忽一日,观里的一个道士心生贪念,想从白鹤窝里多舀几碗米,于是,请来石匠用凿子不断地从窝底往下凿。窝底越凿越深,不见白花花的大米,却只见殷红的鲜血从窝里汩汩冒出。至此,神鹤死,米全无。
    神鹤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贪心的道士更是被诅咒了一辈又一辈人。每每念及这个凄美的传说,我总是忍不住唏嘘不已。这辈子,告诉自己,也告诫儿孙,勿起贪念,心安最好。
    因着这个神秘凄美的传说,观东观西由此得名。
    我一直记得,先人们筚路蓝缕开山钻洞挖渠引水的前尘往事。
    俗话说:靠水吃水,民以食为天。沮河,就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脉。
    为了将沮河水引到田间地头,灌溉农田,养活子民,观东观西两村百姓历史上曾长期纷争不断。本是亲如手足的同胞,为了争一口饭食之源,却屡屡兵刃相见,甚至,为此引发牢狱之灾。
    共饮一河水,同宗更同源,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最终冰释了两村子民心中的嫌隙与仇恨。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两村村民心平气和坐在一起,商量出一个两全之策。忠厚勤劳的先人们,用他们一辈子与庄稼河水打交道的朴素的智慧,大胆提出一荡两堰的设想。
    沮河流经观东观西段有一条分支,是为子孙河。两村百姓齐心协力在沮河分流处筑起一道坝,再在东面靠山的河道和观东观西接壤处筑起一道堤,是为一荡。荡的东西两头,各修一个引水闸门,是为过山堰和白鹤堰。过山堰的水通过穿山而过的长长沟渠流向观东村的块块农田,白鹤堰的水通过依山而挖的沟渠流到观西村千亩沃野。
    我常常浮想联翩,常常情不自禁泪湿襟衫:先人们该怀着怎样的凌云壮志,该有着怎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数百年前既没有水利工程师没有专业设计图,又没有各种精密灵巧高效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仅仅凭着先人朴拙的实践经验,仅凭一双双手、一把把铁凿与锄头、一根根扁担与一只只箩筐,硬是将一座绵延数里的山岗凿穿?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用他们的勇气和执着,上演了一部现实社会惊天地泣鬼神的愚公移山的神话!“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历经四代人的不懈努力,过山堰最终成功通水。
    至此,长久的纷争平息;自此,骇人的水患锐减。从此,观西可种田,观东可引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村百姓,其乐融融。
    至此,观东观西的过山堰、白鹤堰青史留名。清朝乾隆年间始,远安县治内赫赫有名的八大水系,过山堰、白鹤堰便是其中之二。
    犹记得,渴了,掬一捧清甜的沮河水;馋了,沮河里任意摸鱼虾;盛夏,和同伴河里戏水河边大树下纳凉;洪水过后,河滩上捡鹅卵石垒墙筑屋;年年白露,沮河两岸总是弥漫着芦苇淡淡的馨香……
    而今,我垂垂老矣,最爱看的依然是沮河景:天蓝云白,河水澄碧,稻麦飘香,草木蓊郁……这里的每一条沟沟渠渠,每一处堰荡堤坝,都是我驻足留连乐而忘返的地方。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啊。
    但愿,这一方蓝天,这一弯碧水,这一块洁净的家园,还能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但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4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9 10:52 编辑

七里村的那些人和事

                                                                              文/低头的温柔

      在距县城11公里处,有一个临沮河之西的美丽村庄—七里村。
      走过旧县集镇一公里就踏入了七里村的区域,宽阔的公路两旁尽是一排排挺拔高耸的意杨树,如同哨兵守护着不远处的乡里人家。温暖的五月,正是麦子成熟的时节,一望无垠的田野被一块金黄或是一块绿油油的庄稼分割成一幅幅五彩的图画。东边有连绵的群山做屏障,西边有玉带般的沮河环绕,可谓是水美土沃。
      整个村落版图面积6.64平方米,共分四个小组,农户858户,农业人口2187人,劳动力1528个,耕地面积2151.15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种植,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据随行的村干部介绍,每亩的水稻产量高达一千多斤,真正的高产优质粮仓之地。
      七里村的村民大多居住在村委会周围的街道两旁,形成了一个小小集镇。从这里到旧县镇的亭子山——过去的老政府正好七里之遥,因此得名七里村。
     别看现在的七里水田连绵,沮水环绕。其实在遥远的过去这里虽然面临浩瀚的沮水,却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为什么呢?七里村的张家湾曾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张家湾,肚子里可以拓三块砖。古时的砖都是土做的,意思就是这里没有吃水井,都是从沮河挑水吃,却都是常年浑浊不堪的水。之所以没有吃水井,并不是这里的人懒惰,而是有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在上一届村支书刘天柱听到了这样的解释,过去的张家湾人非常渴望自己的家门口有一口流着清粼粼泉水的井,可是每当挖井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不是听见奇怪的狗叫声,要么就是冒出像血一样的红水,于是,这里的村民被吓得再也不敢擅自挖井了。缺水喝混水的日子一直困惑着许多辈辈的张家湾人。正是这些临河却无水吃的困境在近代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一个个水利工程相继建成。
     现在的七里不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远安县八大河流之一——盈霖堰就位于这里,盈霖堰始修建于清朝时期,拦水坝于1993年重新修建,灌溉着方圆800亩地粮田,是一方生灵赖以生存的重要水域。1927年修建的民生堰也位于这里,民生堰的规模仅次于盈霖堰,位于盈霖堰上方,灌溉粮地面积为500亩。民生堰拦水坝已于2015年重新修建,如一条卧龙卧于沮河之上。除此之外,还有金家冲小二型水库、乌龟滩提水站、吴家坪提水站等水利资源,保证了这一带农田常年有丰足的水源灌溉。整个七里沮河段水域共有4公里,在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重视下,全部的护河堤均已修建完毕,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防护堤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村民。
      再看如今的张家湾,一大片几百亩田地都是高质高产的水稻田,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当然也有自己打的压水井压上来清澈见底的井水。
     七里张家湾临水边,是一溜不高长长的山丘,站在河对岸远看就是一条起伏的巨蟒,故而被叫做蛇山。据村民介绍,这蛇山其实是一个古墓群,因为这里在修建村学校时曾挖掘出了许多古砖古物,据考证,应该属于西汉时期的物件。至于更详尽的资料,有待文物部门进一步考证。
     七里村委会街道两边除了住户区,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足以证明这里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种田打鱼的传统生存方式。在东街尽头,住着69岁的宗光元老人一家,家里除了他女儿和孙子在家,在村主任彭主任电话召唤下,老人从地里扛着锄头回来了,虽然天气比较冷,可老人只穿着衬衣,走路的节奏一点也不像快七十岁的老人了。
     宗大叔的家一看就是典型的农户之家,可也有些特别。进门的右侧靠墙一排车床机械之类的摆放在那里,十分显眼。宗大叔是当地有名的电焊工,还有小型的车床加工之类的。大门左侧敞开的一间屋子,摆满了杂物,除了农具,还有破旧的书籍,只是在这些物件里,不适宜的放了一些乐器,仔细一看这些落满灰尘的乐器至少不下四种,看来这宗大叔还是个藏匿的民间艺人啊,闲扯了几句,我们立马要求宗大叔随便给我们来上一段随便什么乐曲,没想到,大叔很爽快答应了,大叔搬出一台小型音响,开启乐曲,随着节奏,一阵悦耳的笛子声飘荡在院子里,还是和奏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那娴熟的笛声一看就是有深厚的功底的,一曲罢了,我们还沉浸在其间,老人又抄起二胡熟练的拉起来,那旋律,那手法绝对让你深陷其间不能自拔。趁老人演凑之时,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老人还会电子琴、葫芦丝、唢呐多种乐器,老人真正的高人呢。
     等到老人很认真地把一曲二胡曲拉完,我们才得以机会问老人,为什么会演凑这么种乐器,老人很简单的回答,只是出于一种对音乐的酷爱,纯粹的一种个人爱好而已。我们又问老人现在还经常摆弄这些乐曲吗?(我们是从那些乐曲上的灰尘才问的),他说好久不曾像今天这样尽兴的吹和拉了,因为怕打搅四周的邻居们,所以每当想吹或拉这些乐器,老人只好跑到县城公园里去摆弄这些心爱的宝贝们。听完他的话,仿佛看见公园的树荫下,一个飘着白发的老人在自己悠扬的笛声中沉醉下去……
    七里苗圃边,一条淌着浅浅流水长长笔直的水渠从山边穿行过公路,沿着田边直往沮河延伸而去,这条水渠就是不远处山上化工区的废水排放沟,所幸我们看见流出的水是清澈的,虽然只是一汪小小的水,从她清凉的姿态至少反应出政府对于水源治理的态度,彭主任告诉我们,这里不久的的将来,政府已在规划建立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很希望这个关乎民生民计的污水处理站尽快建成,并完美的投入使用,相信这一定是全旧县镇乃至全县人民共同的愿望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43: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9 14:31 编辑

观东村的过山堰

文/珂嘉

     旧县镇观东村位于旧县中东部,距离远安县15公里,距离旧县政府6公里,荷当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住户522户。版图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0亩,其中水田1515亩,旱田135亩。主要的作物还是水稻,观东村的主要水利设施就是过山堰。

     趁着微雨蒙蒙,我们一行人来到过山堰的入口,堰口是由石头堆砌而成,只能听见河水哗啦啦地涌入,然后送进山里的过道,再汇集到农田,看着这个过山堰,不得不佩服前人的辛苦和智慧,那种破山而建的勇气,现在想想也是赞叹不已。巨大的河塘前修建的滚水坝,有着时间的年代感,据说这个滚水坝在清朝就修葺完整,由于现在的河水较少,坝上爬满了绿色的青苔,听随行的陈会计讲修建的滚水坝是为了减少水的冲力,免得破坏了下面的作物,而这个坝是前年开始加固的,去年完工,可以灌溉1300亩田呢。边走边说的功夫,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过山堰的出口,清澈的河水,叮叮咚咚的一直伴随在我们耳边,涓流而出,还记得曾听过一句话,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的孕育;河边的绿色小草杂乱丛生,探出新奇的小脑袋,仰望着这个懵懂的世界。顺着水流的声音,我们看见了过山堰的出口,出口边的大树郁郁葱葱,好似过山堰的守护者一般;泛着绿光的河水,一看就有大量的鱼儿潜藏在河底嬉戏,陈会计也说,这里水质肥沃,是垂钓爱好者的宝地。

         离开了过山堰,我们来到了过山堰的发电站,这个小小的发电站是六十几年建成的,具体的时间也不太清楚了,当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建电站,正好又充分的利用了过山堰的水资源,现在这个电站依旧在发电。据了解过山堰的水从黄龙岗分成了两股,一股用于灌溉农田,一股就用来发电,而黄龙岗这个地名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当时的过山堰是一条大黄龙穿山而过,打破了山,而黄龙不幸负伤流血汇成了水。为了建成这个电站,也把之前不到一米宽的过山堰扩建成了现在一米六七,当然最宽的地方有两米。看着这个小小的发电站,听员工说这里最多的时候可以发四千到五千度电呢。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过山堰的事情,我们找到了在关东村生活了好几十年的一位老人家,来到他家的时候,正值午饭时间,老人的儿女全部都在家里帮忙着做菜擦桌,看见我们的到来,老人家很是开心,饱经沧桑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腿脚不便的他还硬站起身来招呼我们就坐,老人家叫陈汉儒,1935年出生,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他的老祖宗就开始在这里生活,而过山堰也就是他的老祖宗陈桢请人修葺的,陈桢是从江西的陈家寨来到湖北远安县的观东村,当时观东村还是旱田居多,水田很少,为了山水的灌溉,改旱田为水田,便跟当时的知县一道出资修建。在当时的技术下,为了从两边打穿山洞,让水过山,消耗了不知道有多少的人力,统共经过了两代人的手,这山洞才被打通。修建好过山堰后,曾还立了碑用于纪念,但在破四旧的时候,碑却被人砸了,根据陈汉儒老人家的回忆,当时我们陈家的老祖宗一共捐了三百亩田,曾家捐了两百亩田,是当时为了修建过山堰时候的捐田大户。看着老人家神采奕奕的脸,那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让人移不开目光。

          “只是,只是,怎么就这样了....”突然老人家便低下了头,喃喃自语道。那种不解、无助以及带着一丝丝的埋怨,让我们也不由的伤感起来。睡在桌下的猫,伸着懒腰,低声轻吟,似乎也在感叹着。现在的老人生活和谐,儿女双全,孙子也刚刚结了婚,当提起孙子时,老人家的笑声似乎几里之外的住户都能听见。

      过山堰,有着悠久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它似百年老人般,带着时间的肃穆,眼神中透露着坚定的执着,守护着这片农田的兴衰;而那些修葺的人们,似乎随着时间的长河沉淀在了涓流的河水里,滋润着后辈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45: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5-19 17:14 编辑

沮水河畔洪家村
文/深山百合
     明朝初年,有一个叫洪沮的男人,不知何故东涉沮水,千里迢迢从江西省的乐平县来到了现在沮水河畔的洪家湾,在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迄今为止已有500年。从洪家湾的始祖洪沮到现在的洪姓子孙,历经了大约20代。因洪家湾历史悠久、居民又以洪姓居多,洪家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2002年10月,撤乡并镇,洪家村又和紧邻的泥水村合并,村名仍是沿用洪家村。
      洪家村位于远安之北的旧县镇,距离县城仅8.5公里。该村人杰地灵,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有水就有资源,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这里都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是洪家村特有的地理特征,这依着洪家村的水,自然是沮河水。沮何位于远安县境内的中部,主要河道纵灌南北。浩浩荡荡的沮河水在洋坪镇的南襄城入县境,南在花林寺镇的雷打岩出县境,全程63公里,在洪家村境内的流程就达11.8公里,占了县境内总流程的六分之一,这使洪家村成为全县沮河过境河道最长的村,理所当然,洪家村也是全县利用沮河水资源最方便最充分的村。
     沮河在洪家村和观东村的交界处入境,由北向南流至2.5公里处的垚儿岩岩屋处,来了个90度的大拐弯,然后在向南约1公里处的石板坡再一次90度的转身,然后继续往前约2公里处还有一次大拐弯,最后流入安鹿村境内。
     既然是水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村庄,洪家村自然也和远安万古流芳的水利工程东干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干渠是沿沮河东岸修建的一条人工引水渠,渠首北始于洋坪镇的马渡河,南至鸣凤镇双泉村的大冲水库,渠道全长56.74公里。
     沮水绕村过,渠水穿村行,人类和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沮河和东干渠的并存,也算让洪家村占尽了地利优势。
     东干渠在洪家村的曾家岩入境,由北向南穿村而过,过境渠道长达9.8公里,几乎与洪家村的南北纵距等长,和沮河流域一样,该村也是全县东干渠过境距离最长的村。因此,洪家村也是东干渠最大的受益村,灌溉全村农田面积1370亩,受益的农户高达392户。
     远安著名的“八大河水”同台堰也在该村,据远安水利志记载:同台堰建于乾隆34年(1769年)。该堰自观东接过山堰和白鹤堰的尾水在观东村4组筑坝修渠,经垚儿岩到洪家村,渠长4公里,灌溉农田391亩。据洪家村志记载:当年修建该堰时,由农户筹资4.5万吊做垫底费,洪姓、望姓、黄姓三大家族出劳力3000多个。1949年以前,每年洪家村民还需向过山堰和白鹤堰主交8担谷,直到1949年建国后这规定才取消。如今,同台堰的受益农户达240户,灌溉面积达1072亩。
     洪家村的自然条件非常好,不仅水源丰富,旅游资源在县内的行政村中也是排位在前的。该村最有名的几处景点要数泥水洞和垚儿岩了。
    泥水洞,顾名思义,一听就和水有关。
    泥水洞位于洪家村委会三公里的黑山脚下,属于洪家四组,洞口高约4米,宽近3米,属于石灰岩溶洞,因该洞最初的流出的水很浑浊,故名泥水洞。
     据传很久以前该洞是无水的,一天黄帝轩辕和嫘祖一起打猎至此夜宿此洞,半夜睡不着,他俩就想把猎到的兽皮制作成一件衣服,可惜兽皮上有血污,嫘祖叹息着说:若是这里有水就好了。话音刚落,一股带着泥沙的泉水自山洞深处喷涌而出,他俩非常高兴,虽说水不够清澈,但是洗掉污血还是没有问题,他们把兽皮洗净裁好,制成了一件兽皮衣服。第二天他们走后,洞里泉水里的泥沙渐渐变少,水却一天比一天变多,一天比一天清亮,最后填满了整个洞口,直至如今。
     如今的泥水洞水质清澈,洞内的泉水早被聪明的水利人利用起来。1991年,政府在泥水洞门口约500处修建了自来水厂,引泥水洞的泉水,加工处理后供给旧县镇的各机关单位。1997年后供水范围扩大到七里村。受益农户达到6457人。如今,离洞口约100米远的地方又在兴建新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已指日可待。
     泥水洞里的水,除开供人饮用外,也用来灌溉农田,政府在从洞里建了一条支渠和东干渠相连,因为东干渠的水就从洞口约十几米远的地方流过,跨过东干渠上那座精巧的石拱小桥,往里走几步就能看到眼前的那一洞碧水。洞里的部分水源通过支渠直接汇入了东干渠,然后和东干渠水一起滋养着沿途的农田。
     至于泥水洞的水源,有人说来自武陵峡,有人说来自漳河,还有人说来自四川,但它究竟是源自何处,始终没有定论,到如今也是个谜。
     说到这个谜,还必须得说说洪家村的洪府庄园,洪府庄园位于洪家村委会和垚儿岩之间,是个集自然风光、餐饮娱乐、休闲垂钓、动物观赏和商务洽谈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因为很多人都对泥水洞的源头很感兴趣,却苦于无法探知。得到这个消息,该庄园果断将“泥水洞水源探秘”纳入了第三期黄金旅游线路开发规划。
     垚儿岩岩屋群,就在洪家村委会向南约400米处,一面长约500米,高约百米的红色石壁很安静地矗立在沮河岸边,石壁的上面不规则分布着大小约20多个洞口,洞口的位置不算高,离地面约20米左右,这些洞口的下面一直到接近地面处,又布满约拳头大小的洞口,小洞口之间的距离很规则,仅一步之遥。此岩屋群开凿在一整面山体之上,虽说目前并未开发,但早已声名远播,甚至惊动了中央电视台。
     在2007年9月初,中央电视台曾派出声势浩大的团队前来垚儿岩屋采访探秘,在消防战士的协助下,央视记者进入到洞内,发现里面有近似地窖的储存坑,每间岩屋的面积大约有十几平米,门窗具备,但不见其他设施,除开每间屋子的门边都放有一堆石头之外便空无一物,为了摸清这岩屋的用途,他们经过多方探访,硬是在当地一家农户的家中找到了一块当年修建岩屋的碑文,上面刻着:教匪扰境,此处不宁,同心商议,各修一洞。文字内容看起来像是立字为据的协议,但在这仅有的一段碑文中,记者也找到了修建岩屋的真正目的:修建岩屋是为了防匪患,那些洞口下面的小洞是用来插木桩的,在木桩上面横上一块木板,人站在上面用来开凿岩屋。岩屋开凿好了,也就成为了进岩屋的通道,进入岩屋里面生活的人们,外出时总要留下一个人看门,外面的人回来,在下面喊一声,家人就从上面放下长长的木梯,下面的人就可以从地面进入岩屋了。那些堆在门边的石头,是有土匪入侵时用来防御的武器。其实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村民们都已经告诉他们这是用来防匪患的,但他们需要更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这一说法,这段碑文也算是了了他们的一个心愿。
     记者还从1877年在远安担任县令的朱锡绶所著的《沮江随笔》一书中得知,垚儿岩屋建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书中还详尽介绍了此岩屋群的开凿过程,朱县令当时还让全县的老百姓向建造岩屋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2007年的9月22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了垚儿岩专题:《宜昌探秘.千年岩屋》,从此垚儿岩更加引人注目。
      顺着垚儿岩前行约1公里处,有一栋孤零零的老屋很落寞地座落在沮河岸边, 干打垒的老房子已经破败, 墙上有零零碎碎的植物正在努力向上攀爬,大门朝着沮河方向,门上的铁锁已经锈迹斑斑,像耄耋老者面部的老年斑。透过几成朽木的小窗户往里看,除开潮湿的地面和斑驳的墙面,找不出任何生气,一切迹象都在表明,这里很久没有住人了,只有屋子旁边那几颗小树,给老屋添了些许生机。
      就在这栋老房子的对面,住着洪家村原先的老村主任望文炳,他告诉我们,河边那栋老房子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渡口。
      老主任虽说已经72岁,但是记忆力惊人,他跟我们讲起很多往事,都和这个渡口有关。
      在1980年以前,洪家境内的沮河段还没有建桥,一首古老的木渡船是所有洪家村民唯一的出行工具,1994年,政府将陈旧的老木船换成了铁船。但铁船在渡口只呆了一年便消失了,因为1995年沮河上已经建起了洪家桥,就是现在洪家村委会门口的那座沮河桥。
还没有建桥以前,有一年涨大水,已行至河中央的渡船突然被大浪冲歪,两个架船人当时就慌了神,当时的老主任正好也在渡船上,他水性好,赶紧招呼船上水性好的人一起帮忙下河去推,好在沮河边的儿女们常年和水打交道,自然和老主任一样练就了一身好水上功夫,在大家的帮助下,渡船有惊无险,安全到达沮河对岸,船上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1977年的一天,雨后初晴,河面波涛汹涌,这个渡口的摆渡人临时有事离开了一会, 在摆渡人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一个急于过河的村民擅自开动了渡船,当时等着过河的人有31人,他们也一窝蜂地涌上了渡船,而渡船最多只能承载18人。结果,渡船驶离岸边才14米船底就开始漏水。很快,渡船整体沉没,水深浪急,除开20个水性好的村民侥幸逃生,还有11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成为洪家村一个永久的伤痛。
     告别老主任,回返时再次经过那个老渡口,它依旧安静如一个深情的老父亲,静默在沮水河畔,守护着沮河,也守望着洪家,回忆着沮河上以前的繁荣和伤痛,也见证着沮河水现在带给洪家的丰饶和福祉。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47: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沮水愚人 于 2017-5-7 16:53 编辑






上面河段应该是民生堰(八大河之一),这个是它的附属设施。


8#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4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色者工作照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51: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田间灌溉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52: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沿渠而上,来到沮河。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7-5-8 09:07 上清水秀。  详情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