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0-7-15 18:07 编辑
每个抗美援朝老兵都有自己珍藏了60多年的感人故事。烽火虽灭,记忆犹新。2020年7月12日下午,我们来到原财政局家属区,聆听了抗美援朝老兵张可传的故事。 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老兵早早地端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盼望着我们的到来。进入简陋的两室两厅的套房,90岁的老兵愉快地迎接我们,81岁的老伴儿赶忙泡茶,非常热情。落座之后,老兵端出一盘紫葡萄,那是老两口在我们到来之前,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成一颗一颗的,真是细心周到,让我们受宠若惊! 老兵早已佩戴好纪念章,上身的白衬衣有些发灰,领口和袖口的扣子系得整整齐齐。我们在明亮的客厅里开始了采访。首先,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的规定动作:敬军礼、唱军歌、喊口号、看证件。老兵十分配合,完成得也十分完美:军礼标准、军歌嘹亮、口号响亮、证件完好。虽然老兵曾患有轻微脑梗、听力不是很灵便、有些经历已经遗忘,但是采访还是比较顺利。 1.负气去当兵 1930年2月21日,张可传出生在花林寺公社富裕大队(现龙凤村),18岁的时候就参加农业生产,19岁当了大队财联委员,每天一吃完饭,就到大队搞事去了。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田地、粮食少,从而遭到父亲的责骂,只吃饭不为家里做事。1950年11月,他到南远县(远安县旧称)区政府领取拨给大队干部的200斤大米,找到周炳成区长,问还要不要人?周区长说,你随时可以来。 因为他不想再在家里挨骂受气,就想远走高飞。过了三天,他就约了两个老乡离家来报到了,周区长介绍他到南门参加招兵。被录取后,在大队部住了一段时间,就从南远县步行到当阳,然后走到枝江江口,坐了一条小船到了武汉。在武汉换上加厚的棉衣,坐火车到了辽宁锦州,在炮22师喀秋莎部队当军械员,管理部队的**弹药。当时的**是苏联提供的7.62步枪,还有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连发16发炮弹,能打飞机和坦克。 部队摩托员是个党员,要求他下班,还要提拔他为上士。他说下班没有问题,他力气大,能把84斤的喀秋莎炮弹举起来、装进炮筒。可能摩托员认为这个年轻人有些张狂,就没有让他下班,也没有提拔。 2.奔赴朝鲜战场 一年之后,被派到沈阳学习各种**弹药的使用。半年之后,他们坐专车到了安东市(现丹东市),领导说不能在安东过江,就到了北边的宽甸县。刚到时,看见这座小县城已经被美国炮弹炸平了。结果宽甸县不能过江,又返回到安东,驻扎在七道沟。前脚刚到,美国的炮弹就把七道沟纸厂炸毁了,死了不少人。 1952年秋,他们坐着军车跨过鸭绿江。白天走了一天,从第二天开始,只能晚上前进。到了大同江,在江边等待渡船。这时,敌人的飞机来了,打了两颗照明弹,顿时,江边如同白昼,飞机不停地盘旋、扫射。还丢下一颗子母弹,炸得尘土飞扬,土块从他的头顶飞了过去。这时,来了一辆志愿军的弹药车,开着车灯行驶。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炸毁,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亡,他们用枪扫射弹药车的前方,迫使军车关掉车灯。照明弹熄灭了,飞机也飞走了。 在大同江,他看见远处的新高山上,二三十辆开着车灯的军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进,像玩龙灯一样,蜿蜒盘旋,甚是壮观。他们渡江之后,也经过新高山,第三天就到了平壤,住了下来。 3.无知造成的笑话 随行的还有一个朝鲜翻译叫崔新俊,张可传向他学习了一些朝鲜话。有一次,他用朝鲜话向一个女子借打水的用具,称呼女子为“阿姊姆妮”(大嫂),女子把打水的用具借给了他,只是不停地笑,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他回来之后问翻译是怎么回事,翻译让他重复刚才说的朝鲜话,又问他女子长得什么样?他说披着头发。惹得翻译哈哈大笑,说他称呼搞错了,披着头发的女子表示没有结婚,应当称呼“阿妮童木”,所以那个女子笑话他喊错了。翻译还告诉他,结婚了的大嫂会把后面的头发卷起来夹住,称呼为“阿姊姆妮”,大娘称呼为“阿妈妮”。 4.吃完饺子上战场 军车把他们送到独立33师,这是非常厉害的加强师,师长王化三,政委张智,由97、98、99三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团、1个高炮营组成,张可传分在97步兵团。他还在师部没有到团部的时候,师部打电话直接让他上战场。他步行到1089.7高地上面的阵地,展开中线战斗,主要任务是守住1089.7高地。敌我双方相隔1000多米,互不攻击,各自防守。 敌人派了一辆坦克来到山头,形成一座活动碉堡,时不时对着志愿军山头打几炮,嚣张得很,对志愿军造成很大的威胁。他们的步枪打不着,战炮连的大炮也上不了山。于是,战士们把大炮拆卸下来,一部分一部分扛上山,再进行组装,对着敌人的坦克打了几发57战防炮,才把坦克打跑了。 老兵给我们讲,在战场上最难受的是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在阵地上多数时候吃馒头,有时候要吃用花生、黄豆、芝麻做成的压缩饼干,每顿只能吃2小块。这些压缩饼干也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因为军车在运送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物资会被敌人炸毁。随身挎着的铝制水壶装着在山上打的生水,一壶水要喝好几天。有时候没有水喝,饥渴难耐,只得喝自己的尿液。所以,张可传患上了胃病。 如果志愿军战士接到命令,要对敌人发起进攻,就会在头天晚上煮饺子吃,预示着第二天就要上战场,到了战场上生死未卜。因为一上战场,战士们舍生忘死,没有一个还想活着回来的。他看着战友一排排倒下,心如刀割。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问老兵打死过鬼子没有,他说,他是步兵,步枪够不着,主要是坚守阵地,开展阵地战,鬼子没有打过来,就没有机会消灭鬼子。 过了一个多月,到了1953年7月27日,阵地宣布停战协议,晚上9时生效。在停战前,战士们把剩下的子弹和炮弹都打出去,进行销毁。双方拉上白布条,划定非军事区,整个战场变得鸦雀无声。 停战后住了7天就下山,来到桃花里,整个班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休整。过了10天,后面的志愿军撤下来,他们就要转移。走的时候,老乡一家4口把苹果塞到志愿军战士的衣兜里,依依惜别让人动情。67年过去了,老兵仍然能流利地重复分别时老乡说的朝鲜话。 他们走到四集里,自己盖营房,做火炕,学文化。1954年4月,张可传火线入党。在四集里住了一年多,到了1954年冬,他们坐火车到了33师的驻地山东,开展军事训练。1956年提干当上了排长。 连长媳妇儿看见张可传年轻能干,把比自己年龄小的姑姑介绍给他。千里姻缘来相会,1958年,他和山东姑娘喜结连理,也和连长成了亲戚。 1963年2月,当了13年兵张可传响应毛主席“支商”(支持商业)的号召,按副连级干部转业回到远安,先后在远安铜矿、远安酒厂、副食品加工厂当过副厂长。后来到了远安县水泥厂,1986年因病退休。后来老伴儿也退休了,老两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