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3-12-19 16:20 编辑
31. 黄美玲:无求便是安心法,知足原为长寿方 讲述:黄美玲 整理:周艳群 摄影:王贤银
周日,气温骤降,阴雨绵绵。然,淅沥的雨天却未能阻止我们走村串乡寻访长寿老人匆匆的步履,上午八点整,采访长寿老人第三小组一行五人全部聚齐,遂驱车冒雨向花林寺镇宝华村二组行进。 宝华村二组在一处临河的大山上。上山的路,蜿蜒崎岖,泥泞不堪,更兼天上雨密雷鸣,一边是随时可能有落石滚下的疏松陡崖,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森森绝壁,惴惴不安的心情,或多或少显现在我们每个人脸上。因这一程泥泞难行的山路,车上少了些往日寻访路上的欢声笑语。好在,老天眷顾,有惊无险,九点左右,我们的车就稳稳停到了此次寻访的长寿老人——黄美玲奶奶门前。 一身干净素朴的衣裤,黑亮茂密的短发,仅前额及两鬓冒出零星白发,眼神明亮,脸颊圆润,脚步轻盈,言语亲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黄美玲奶奶,其外表言谈举止,根本不像临近百岁的老人,看起来最多七十多岁的模样。 天阴雨湿,我们一行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黄奶奶及二儿媳周起美娓娓讲述着老人近百年的人生故事—— 黄美玲奶奶生于1927年阴历3月5日,祖居长凤村,四岁丧母,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彼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父亲常年在外当夫,姐妹二人和爷爷相依为命。 对于久远年代那段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岁月,九十六七岁的黄奶奶现在回忆起来仍唏嘘不已感慨不已: 没有母亲,缺吃少穿,和爷爷妹妹一起,艰难度日。为了活下去, 喝过面糊,吃过野蒿子,挖过黄姜充饥,吞过难以下咽的观音土…… 兵荒马乱的年月,父亲在外当挑夫做苦工,已是苦不堪言。雪上加霜的是,年幼的黄美玲也未能躲过那场时代的劫难。她曾和父亲一起,被各种叫不出名头的部队强征做杂役。如果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饥荒,十二三岁的女孩儿,应该是人生最美丽最灿烂的年华,而小小的她,面黄肌瘦,忍饥挨饿,衣衫褴褛,虱子满身,臭气熏天,和许许多多被强征做杂役的大人孩子一道,挑米,挑盐,挑水,做饭,洗衣,做各种苦活、累活、脏活……昼夜不分,寒暑不论,不敢有丝毫埋怨和怠慢,否则,非打即骂,处境会更悲惨。即便如此,老实憨厚的父亲和年幼胆小的她也未曾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大年三十,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里,逆来顺受的父亲与胆小懦弱的黄美玲也不顾一切偷偷跑回家,只为和孤苦无依的爷爷妹妹团聚。当地好心的保甲 长悄悄叮嘱他们:把大门栓紧,进出走侧门,小声说话,听到狗吠声立即熄灭火笼里的火,初二自己悄悄归队……不然,就要挨打。 日子在苦难中慢慢向前推移,父亲依然在四处漂泊当苦力,成长中的黄美玲有幸得以回乡守护一老一小。爷爷年老,妹妹年幼,柔弱娇小的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照顾爷爷,抚育妹妹,忙里忙外,勤扒苦做,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如黄连一般苦楚的日月并未磨灭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18岁那年除夕之夜,由家中长辈撮合,同村青年王宏银做了上门女婿。而她的父亲,对上门女婿提的唯一的要求是,带一床被子来。因为,家里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对着祖父和父亲磕了三个头,他们就算成亲了。 从此,这个风雨飘摇之家慢慢稳固起来,温馨起来。婚后,她和他互相体贴,尊老爱幼,一家人尽管生活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黄美玲和王宏银成婚不久,即1948年前后,正值中 国 政 局改天换地的历史大转折时期。黄美玲丈夫王宏银因读过私塾,眼界开阔,思想先进,被上级组织任命为宝华乡乡长。黄奶奶说,宝华村就是在丈夫王宏银领导下解放的。 从水深火热的旧 中 国翻身得解放的黄美玲,深深感念毛 主 席 共产 党的恩情。她虽大字不识一个,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丈夫公务繁忙,无暇顾家,黄美玲毫无怨言,家里的活全包了,不让丈夫有丝毫负担。她对丈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家里的事你什么都不用做,共产 党 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而她的丈夫,也确实没有辜负妻子黄美玲的支持和厚望,全身心投入到百废待兴复杂艰巨的农村各项工作中,因工作出色,表现不俗,王宏银于1952年光荣加入了 中 国 共 产 党。入 党以后,王宏银更加忘我更加拼命工作,改河造田的人群中,有他;开垦百里荒的战场上,有他;土 地 改 革的运动中,有他。王宏银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因劳累过度,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再也不能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工作了。为了不给组织增添负担,王宏银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且不要国家的工资。 王宏银回到他们居住的山乡——长凤村六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后,他又担任了生产队队长,这一当,就是二十多年。很多村民明里暗里笑话黄美玲的丈夫傻,说他乡长不当却回村当队长。他们夫妻听到后却不以为意,她从未埋怨过自己的丈夫,她从未觉得丈夫回到长凤村老山上的家是一件吃亏的事,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还是:家里什么事也不用你做,共产 党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她还说,共 产 党走到哪里,就要在哪里生根开花! 黄美玲是这样说的,她的丈夫王宏银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回到山大人稀严重缺水交通不便的长凤村,王宏银一待就是一辈子,踏踏实实为人,勤勤恳恳做事,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直至七十多岁因肺气肿去世。 二儿媳回忆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二十多岁嫁到长凤村六组时,组里当时还有二十多户人家,因为吃水困难,交通不便,到2013年,组里二十多户农家全部搬走,而他们家,又独守老家三年后,于2016年阴历腊月十六才搬到宝华村二组现住地。 黄美玲和丈夫王宏银共生育四子。大儿子和三儿子都当过兵,老三曾参加过对越 自 卫 反 击 战。遗憾的是,老大不到四十岁就患肝癌去世了。二儿子高中毕业,目前在武汉大儿子家照顾孙子孙女。四儿子在工地做工时,因事故摔伤,在家休养身体。黄奶奶的四个儿子共给她生有八个孙儿孙女,其中,有军校毕业留武汉某国企工作的三孙子(二儿子的大儿子),有在广州读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就入党、如今留在广州工作的五孙子(三儿子的儿子)……其余孙儿孙女均成家立业,自食其力。如今黄奶奶四世同堂,儿孙满屋,其乐融融。 黄奶奶的父亲和丈夫都是在老家长凤去世的。后来,她随儿子搬到宝华村二组现住地。说起现在的生活,黄奶奶满脸含笑,说话的声调明显欢快起来:爹亲娘亲,不如共产 党亲;爹好娘好,不如毛 主 席好。你们看我们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政府出钱帮忙粉刷墙壁、换的新瓦;我们喝的自来水,是政府专门从山下河里给我们引到家里来的;隔三差五有县里镇里领导给我送米、油等物质;我们老年人还有高龄津贴,我活一天就看一天的变化,每天过的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 问及黄奶奶现在每日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二儿媳告诉我们,老人一日三餐,每餐一碗饭,一碗汤,两三片肉,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身体比六十七岁的儿媳妇还要好。她不愿跟儿子儿媳过,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自己扫地,自己种菜,欢欢喜喜,神清气爽。奶奶经常和二儿媳一起看电视,闲坐聊天,互相照应,婆媳关系融洽,情同母女。 临离开时,雨住,雷停。黄奶奶和二儿媳站在水泥道场边和我们挥手道别。看到黄奶奶红润饱满的脸颊,黑亮整齐的短发,如花绽放的笑靥,我的心里,盈满深深的感动和祝福: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它强任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由它横,明月照大江。漫漫一生有数不清的泥泞坎坷风雨阴晴,她却凭一颗赤子之心,将每一个风雨如晦苦不堪言的日子过得阳光灿烂活色生香。无欲无求,无怨无悔,心怀善念,感恩知足。这样乐观通透心向阳光的老人,才配的上“美玲”这个可爱多情的名字,更配享有儿孙成群美好安宁的长寿人生。
特别鸣谢瓦仓大米、龙凤源良、岭上人家三家爱心企业为本次“走进生态远安 关爱长寿老人”社会公益活动受访老人提供精美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