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3-11-17 19:46 编辑
儿孝不如媳妇孝,烈士后代笑着老 讲述:杨光武 整理:汤晓梅 摄影:韩远华
2023年11月11日,我和鸣凤中学韩远华等老师一组,到茅坪场镇茅坪场村慰问采访长寿老人杨光武老奶奶。 今天气温下降了,我们早上八点就出发了。到了茅坪场村,老人的大儿子杨化林早早地站在公路旁迎接,把我们引到自家门前。宽敞的水泥稻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场地一边的角落里摆放着许多绿植,最多的是多肉植物,但是最显眼的还是几盆开的正艳的花。一盆火红的石榴花,一盆红艳艳的海棠花。最大的一个花盆里,是美丽的山茶花。 “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一朵朵火红的花儿就像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迎接客人的到来。在这个初冬的季节,几盆鲜花为这个农家小院儿增添了无限生机。靠杂屋的墙边,整整齐齐地堆放着过冬的柴火,有十多米长,近两米高,就像一堵木头堆砌的墙。刚进小院,我们就真切地感受到主人不仅勤劳,而且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热情的主人把我们领进一间烤火屋。柴火炉子烧的旺旺的。小屋里温暖极了。火炉边摆着几把木椅子,还有一个单人沙发,上面铺着厚厚的垫子,这时为老人特意准备的专座。女主人为我们端上刚泡好的茶水。这时,一位身材矮小,面容清瘦的老人出现在门口。我和袁老师连忙过去搀扶着老人。老人笑呵呵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老人在沙发上坐了下来,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今天天气比较冷。老人头上戴着一顶灰色的毛线帽子,上身穿一件蓝底红花的棉袄,外面罩一件深蓝的棉马甲,下身穿一条黑底小碎花的棉裤,显得干净精神。老人十分开心地和我们聊着天,杨奶奶不仅精神状态很好,而且听力也好,口齿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强,完全感觉不到她已是97岁的高龄。 我们围着火炉,和老人一起回忆时光。杨光武奶奶于1926年农历五月初七出生于茅坪场杨家院子(现马家坪),父亲叫杨楚伯。父亲排行最小,他上面有三个哥哥。三个哥哥从小干活,让最小的弟弟上学念书。父亲先是在附近念私塾,后来又到外面求学。(杨奶奶的大儿子杨化林解释道,长辈们说,爷爷上的学校在荆门,就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所学校,父亲接受了先进的文化思想,懂得了革命道理,参加了革命,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湘鄂两省中共党组织秘密联络站的一个负责人之一。 杨奶奶思维清晰,给我们讲述了她父亲杨楚伯的革命故事。父亲参加革命,加入了地下党组织,一直都瞒着家里的人,包括他自己的母亲。杨奶奶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父亲很少回家,就算是回来也是天黑才回来,天不亮又出门了。有时候父亲半夜才回来,还带来一些陌生人。妈妈就赶紧做饭给客人吃。天不亮的时候他们又走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人都是和父亲一样的革命者。有一次,父亲的行踪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他们发疯似的追赶父亲,一直追到了宜昌,悬赏捉拿父亲。由于叛徒出卖,父亲不幸被捕。在狱中父亲受尽酷刑,也没出卖自己的同志。敌人无奈,在宜昌改造坝又对父亲施用酷刑,最后将父亲残忍杀害。父亲牺牲时高喊革命口号,悲惨壮烈。父亲牺牲后,大伯们不辞辛苦去宜昌把父亲的遗体收回来安放到旁边的屋里,直到装殓完毕才告诉家里的人。婆婆才知道最心疼的小儿子已经不在了。妈妈也才知道永远失去了丈夫。 少年丧父是杨奶奶心中永远的疼。三岁的就失去了父亲,第二年6岁的哥哥又得疾病去世。不久才两岁的妹妹也得了相同的疾病随哥哥而去。先是失去丈夫,又接着失去了两个孩子,妈妈再也经受不住这种残酷的打击,一下子昏死过去。幸亏大伯们急忙去城里抓药,才把妈妈抢救过来。 从此,三岁的杨奶奶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是个小脚女人,耕田要请人帮忙,自己还要亲自下田挖水沟,修整田堤。一个小脚女人的艰辛可想而知。 1955年,杨奶奶与李炎昌(上门女婿)结婚,生有四个子女。大儿子杨化林生于1956年,二儿子杨化新生于1959年,老大老二一直在家务农,老三是女儿杨化莲,生于1963年,在县纪委退休。老四杨化权生于1966年,当过兵,现在在工商银行上班。自1987年起,杨奶奶和丈夫两位老人,就轮流跟老大和老二两个儿子生活,一个儿子跟一年。每年腊月三十,老人在一个儿子家里吃完中午团年饭后,另一个儿子就过来接老人。孩子们接的接,送的送,到另一个儿子家吃晚上团年饭,共度除夕。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老人们在儿子家也不闲着,在哪家住都帮着带孙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几个媳妇儿都夸老人带孙子带的好,连左邻右舍都羡慕。 2020年92岁的老伴去世。今年97岁的杨奶奶随大儿子杨化林生活。每天晚上九点多钟,老人就上床睡觉,早上七八点钟起床,洗脸穿衣,生活都能自理。这时,大儿媳端来一盘豆饼。老人自己慢慢地吃起来。我们看到豆饼里面有瘦肉有白菜。杨大哥说,这是在城里买的豆皮,拿回来自己包的馅儿。豆饼是我们远安的特产。按我们的生活习惯,包馅儿的豆饼是要煎熟了吃的。但是大媳妇儿担心老人咬不动,就放锅里蒸了一下。这样的豆饼软软的,老人容易嚼烂,好消化。 说起老人长寿的秘诀,儿子媳妇儿都总结了三点:第一是老人本身身体素质较好,没什么基础病。第二是老人性格开朗乐观,遇事不爱计较。第三,老人勤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锻炼了身体活动了筋骨,力所能及的自理生活。但是我们同去的几位老师都认为他们总结掉了一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孩子们对老人的孝敬。 老人已年近百岁,身体各个器官已经衰竭。今年4月,老人因心力衰竭,住院一个星期,连医生都觉得治愈的希望很渺茫,要家属把老人接回家多活一天是一天,尽尽孝算了。家里人连鞭炮寿衣都已经准备好了。为了守着老人,大儿子杨化林把沙发搬到老人床边,晚上就睡在沙发上守着。夜里他帮助老人起床上厕所、翻身。在家人的精心看护下,老人竟挺了过来,身体逐渐康复。 这时,我们发现老人的右手用纱布缠着。我们以为是老人不小心摔跤了。大儿子主动说老人的手是他挖了的。见我们有些不理解,他就讲,前几天晚上他送老人去睡觉,感觉被子不抻展。他正用力抖被子的时候,谁知道老人也伸出手去帮忙,儿子的手不小心挖到了老人的手背上。当时还没有发现,到第二天才发现把老人的手挖破了,感觉有点儿严重。正好妹妹杨化莲也回来了,就又急忙与妹妹一起将老人送到县人民医院开药医治。说着,大儿子又从屋里拿出纱布和药,为老人重新换药,换上新的纱布。这虽然是个意外,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儿子对老人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晚上还要为老人盖被子。这种孝敬,就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之中。 女儿杨化莲和小儿子杨化权因为在城里上班,不能陪护在老人身边,但一有时间就回来看看老人。老人有病有事,也是及时赶回来,出钱出力,陪伴照顾。女儿杨化莲也是每周回家陪陪老人,给老妈洗洗晒晒。在今年4月份老妈病重时,女儿回来守护陪伴了一个多月,直到老人病情好转。 我们正聊着,老人最小的儿子杨化权回来了。杨哥当过兵,后来在工商银行上班,女儿杨潇然在我们学校上完小学,我们也算老熟人了。杨大哥了解到我们的来意。第一句话就问:“你们这个活动有没有专题报道?如果有,我提议多写写我的两个嫂子,为她们写一个专题报道。这对于在全社会提倡赡养老人、孝敬老人,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杨大哥的话里全是对两个嫂子的尊敬和感激。 杨大哥目前在河口驻村,每周休息时回来一次看看老人。他对我讲,他在河口也遇到了一些养老的难题。因为儿子不赡养老人,被老人告上了法庭。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的老人生活得很幸福。按道理说,他们杨家是三兄弟,赡养老人,大家都有义务。如果两个嫂子斤斤计较,三兄弟都要轮养老人,那么杨大哥就必须把老人接到城里去。且不说老人上下楼不方便,就是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因为他们两口子工作忙,有时连中午都顾不上回家。杨大哥动情地说:“正是因为两个嫂子通情达理,不让我把老人接到城里,才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否则,我们无法正常上班。” 俗话说,儿子孝不如媳妇孝。老人轮流跟着两个儿子媳妇生活。大儿媳刘祖香、二儿媳郭启莲关系融洽,从来没有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发生过矛盾,更不用说争吵。老人生病期间,几个儿女寸步不离,精心照料老人。两个儿媳也是轮流去照顾老人,为老人送吃的,为老人洗澡换衣服,从不嫌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也可用于形容照顾陪伴老人的真情。照顾老人不是用几句话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用细心而耐心的温馨行动让老人舒适幸福。陪伴老人也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需要时间和行动。为了老人,他们改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外出,尽量为老人把饭菜做软、炖烂。如果需要出门,他们就委托另一家兄弟妯娌帮忙给老人做饭。如果遇到大事两家人都要出门。他们在外面吃完饭也要为老人赶快带一碗饭回来,绝不会让老人饿肚子。 当然,老四杨化权也是懂得感恩之人,一有时间就买上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家。他说:“这么多年,我妈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妈在哪个哥哥家过年,我就在哪个哥哥家过年。其实我每次回来时间很短,也待不了多长时间,也做不了什么事,反而还要麻烦哥哥嫂子做饭我吃。比如今天,我下午一点钟就要走。但是我就是想回来。我要感谢我的哥嫂四位:父亲2020年7月去世,92岁。去世前没有断过一顿餐、没有卧过一天床。如果没有哥嫂们的关心、照顾和陪伴,父亲走的有那么安详而又有尊严?我妈至今有这么好的精气神儿?三五年的关心照顾和陪伴,是责任、义务。那三十几年始终如初,只用孝顺一词表述远远不够!” 是的,儿子孝不如儿媳孝!儿子儿媳们对老人的孝敬在村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们的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影响着下一代。老人的孙子辈已有6人,孙男孙女孙媳妇儿、孙女婿都十分孝敬老人。孙女杨丰珍、杨丰琴、杨丰格、杨潇然,孙女婿杨玉平、黄文涛在外面工作,回家时专门给自己的婆婆带上好吃的和用品,回来后推着婆婆到外面看风景,陪婆婆聊天、陪婆婆打牌。孙媳妇儿经常为老人洗头聊天、逗婆婆开心。他们知道老人爱吃肉,就专门为老人买猪座墩、猪腿肉。孙女杨潇然,三十岁了,每次回来都要抱着老人亲热一下,晚上还要和老人一起睡。老人的大重孙女今年16岁,小重孙女6岁,她们对老太太也十分孝敬。我们看到小重孙女拿了一颗巧克力,就知道先喂给老太太吃。我故意问她喜欢不喜欢老太太。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喜欢!”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老人爱孩子,孩子们更是孝敬老人。儿子孝敬老人,媳妇们更是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的家风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一代一代往下传!我们也祝福这位九十七岁高龄的杨奶奶身体健康,尽享天伦之乐!
特别鸣谢龙凤源良、瓦仓大米、岭上人家三家爱心企业为“走进生态远安,关爱长寿老人”社会公益活动受访老人提供精美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