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低头的温柔 于 2014-4-5 23:02 编辑
永 远 的 丰碑
----记我的爷爷袁昌荣烈士
他鲜活的生命在三十五岁那年就嘎然而止了,他永远活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
1924年至1927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革命斗争时期。正当全国的革命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多少革命党人死于屠刀之下,如李大钊,向警予,林祥谦,施洋等一批革命志士壮烈牺牲,慷慨就义。蒋的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人的血腥政策,使本来刚刚起步的中国革命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但那些革命志士并未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仍坚持战斗在革命队伍最前列,把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
他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斗争形势下参加革命的,当初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一个男人三个孩子的父亲,守着几亩薄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日子。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他读过私塾,深明大义。在当地革命党人的引导下,他抛下妻儿毅然走进了轰轰烈烈大革命斗争的行列。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瓦仓地区为中心,在周边区域举行武装起义,9月14日,战斗打响了第一枪,这就是享誉四方的“瓦仓起义”,他们打土豪杀反动官吏,革命队伍迅速发展扩大。一夜间,起义军打掉了盘踞在石马槽的瓦仓区团防局,拘捕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80多人,经人民公审,将其中罪大恶极的30多名土豪劣绅判处死刑。15日,中共鄂西特委在老观窝成立了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紧邻瓦仓的南乡(今花林寺三孔、卫家岗村、当阳育溪一带)、方家口,当阳观音、九子山地区及南漳、荆门钟祥等周边地区纷纷响应,举行武装起义,在半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有15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的革命根据地。
起义的胜利,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10月下旬,当阳反动政府纠集荆当远三县反动团防武装和驻南漳的反动建国军数千人,向瓦仓农民自卫团进行疯狂的围攻。瓦仓农民自卫团将部队撤至杨家山一带以避敌锋芒,但仍数次遭到敌人围困攻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义指挥部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突围中,团长汪效禹、政委洪勋落入敌掌,惨遭杀害。敌人攻占瓦仓区后,杀害了数百名革命群众及共产党人。他的名字叫昌荣,他所在的队伍也遭到敌人疯狂地围追堵截,形势十分严峻,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队伍被迫撤离到瓦仓老观的祠堂岗,敌人闻讯赶来,包围了祠堂岗,切断了群众与他们的供给和联系,这支挺进队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1928年春,面对敌人的包围,面对缺衣少食的恶劣状况,队伍了出现了高敏斋这样弃枪投敌的叛徒,敌人乘机攻上了祠堂岗,队伍在仓促突围的过程中,又牺牲了不少同志,昌荣由于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追问其他同志的去向,被他严词拒绝,敌人在得不到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残忍的杀害了年仅三十五岁的他。他牺牲得非常惨烈,全身上下被敌人用刺刀刺得体无完肤.........
敌人血洗祠堂岗撤退后,整个山岗惨不忍睹,他的妻子邓氏闻讯赶来,在众多牺牲的遗体中,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无法辨认出哪个是他,最后邓氏在一双鞋垫的图案上才辨认出是他,这是她亲手所绣…..她当场晕厥,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场冰凉的大雨浇醒了她,她才忽然想起家里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女儿邦秀九岁,儿子帮彦六岁,二儿子邦森三岁,最小的儿子邦清才三个月。邓氏把她英勇的丈夫葬在离家几十米的地方。他刚刚牺牲没有几天,反动派又再次上门洗劫了家里,家里从此变得一贫如洗,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惨淡度日,邓氏为了四个年幼的孩子,强忍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独自一人拉扯着几个孩子度日如年的生活着。时间慢慢熬到了1942年,大女儿秀远嫁他乡,大儿子也成家了,可是灾难再次降临到这个家,这年春天的一天,刚刚成人的二儿子森正帮母亲在门前庄稼地里除草,一伙抓壮丁的国民党蜂拥而至,强行抓走了正在劳动的森(至今杳无音讯)。消息传来,邓氏一口鲜血涌上来,从此一病未起,拖到七月,邓氏也永远告别了这个悲苦的世界。清那时候才刚刚满十五岁。 昌荣就是我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父亲邦清在刚刚出生仅三个月就永远的失去了父亲,父亲甚至于这个给与他生命的人都没有任何记忆,而我也是在我爷爷牺牲将近40年后才出身,我和我的爷爷整整错过了40年!我这一生永久失去了在至亲爷爷怀里身上绕膝撒娇的机会!但,我敬仰你,我的爷爷!虽然这一生我和您未曾谋面,但我却分明能感觉到您能触摸到您,您一定在不远处的上空慈祥的看着我们,您化着了一个神灵在周围庇护我们,我甚至能想象您高大的身姿,您面对敌人屠刀的蔑视,您视死如归的英勇,您的慷慨就义的壮烈... 我亲爱的爷爷,您的一生短暂而光辉,您无愧于您墓碑上的几个大字:求解放舍身献青春,为革命抛头洒热血。 今天又是一个清明节,远安论坛数名工作人员跟随我们全家40人左右,一起走进我的老家----老观,我们先来到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缅怀先烈,再走进瓦仓起义旧址-----位于老观村祠堂岗山脚下的原老观小学处,追寻先烈足迹,最后一起来到爷爷墓前给他老人家献花默哀。爷爷的墓就在我老屋不远的地方,这儿青松参天,翠柏傲立,修竹挺拔,他老人家的英灵安放于此也算很适宜了。侧面是他妻儿的家,对面就是他英勇牺牲的战斗地------祠堂岗,那是一个很奇异的山头,很圆,昔日的战场早已被一片祥和的氛围所取代。每年的春天,山头总是被火红的杜鹃覆盖,远远望去,就是一座红山。那色彩就像我爷爷抛洒的热血一样耀眼夺目。
邓氏-----我亲爱的奶奶,那位坚强勤劳集一身美德的女性,就埋在聚爷爷几米的旁边,安眠于爷爷的身旁,再多的苦难她也该瞑目了吧。我无声的跪在她墓前,眼里没有眼泪,只有无言的痛楚和肃穆。爷爷用生命实现了他人生的价值,奶奶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一个失去男人家庭的一切责任。在两位伟大老人面前,我唯有肃静才能显出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爷爷奶奶,您们是我们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也是我们心中那座永远矗立的丰碑! 袁昌荣,这个英勇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