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6-11-16 14:31 编辑
初识王本铎 文/酒中八仙歌
跟随“走进东干渠,保护水资源”主题活动采访组,我们去采访王本铎。 采访王本铎的时候,正逢他在睡觉。门虚掩着,桌上的电视机也开着。待我们拍着门板叫了几声,他才醒来。坐起来揉揉眼,一脸惶惑地看着我们。同行的胡老师上前连问几声:“老王,还认不认识我啊?”,他都摇摇头,不知所措。胡老师只好自报家门,他才像猛然间想起似的,双手抱住胡老师的手握起来。走出卧室,因我们来的人多,客厅偏小坐不下,便都坐到门前的稻场上。待我们坐下来,问他为什么大白天在睡觉,他说好多事情想不通,心里烦,吃了午饭,电视机也没有关,自己便倒床就睡了。说完,他站起来要去泡茶,我们说自己都带得有,不麻烦您了。他才挨着胡老师的身旁又坐了下来。 坐定后,我才看清了眼前的这位在远安水利战线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人。他出生于1942年12月,现年74岁了,家住蔡家湾村六组,个不高,身材也不魁梧,看上去还有些疲倦,头发黑里夹白,根根直立在头顶上。右眼炯炯有神,左眼因三岁时得干气症失明了,留下残疾,衣着也很简朴。因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的肆虐,脸色有些黧黑,皱纹也渐渐爬满额头。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沉吟了一会,便打开话匣子,讲述他当年参与修建东干渠的那些往事来。 老人的一生很是不幸。1961年8月15日,正当他踌躇满志、读完远安高级农业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毕业后准备分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便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时候,在礼堂听报告,领导却在台上大声宣布:根据上级的指示,本届毕业生毕业后一律实行哪里来回那里去。一瞬间,他们愣住了,以为没听清楚,当领导再次说明这一决定时,全体学生都哭了起来。哭有什么用,哭的结果,还是回家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当了一个农民。 人生难料。1966年5月,远安县委决定修东干渠,以解决沮河东岸高塝田用水难的问题。当时正是青皮小伙的他,有幸被选中成为这一工程建设的一员。当年的5月16日,他被选送参加了县组织的工程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学习,结业后就参加8月16日东干渠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的誓师大会。从此,他见证了东干渠建设的每一个日起日落,每一处工程施工。 在他的记忆里,百里东干渠工程,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是1966年8月动工,1969年7月完工,自南襄城村的下荆巴岭坝首起,至左家坪村的陈家冲止,全长28公里;二期工程自1975年11月至1980年9月止,坝首从南襄城下移到马渡河,自马渡河大坝起,至鸣凤镇双泉村大冲水库至,全长56.74公里。1980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他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一工程建设。 他说“我是从一个农民工逐渐成长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是的,他没说错。那时搞工程建设,都是成军事建制,分连、营、团。他从测量员干起,当过连部施工员,营部工程技术员,由于出色,被抽到指挥部专门从事工程施工、测量技术工作。岁月如梭,他先后参加了东干渠、张桥水库、泥龙水库、晓坪水库等大大小小30多个水利工程建设,成为远安水利建设工程技术方面的一名骨干,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建设东干渠的日子里,他和高沛章、马越生、张开金、鲁习政等一起,主要担任工程测绘、施工组织、工程量方核算等技术。那时没有现在的测绘工具,靠的是土法测量,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领导下任务,怎样完成得自己想办法。就这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测绘工具上工地,28公里的施工线,一天一个来回,风里来,雨里去,烈日烤,冰雪冻,吃苦受累是不用说了,搞不好还得挨训。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整个身心都扑在工地上。 当时,施工手段简陋,没有多少机械设备,主要靠人工作业,肩挑背扛,施工难度很大。特别是浇筑拦水坝时,都是手工作业,浇灌水泥砂浆,因为没有振动器,不得不采用钢钎捣插、手脚踩踏的办法来压实灌注。因此,好多人的手脚都被水泥砂石磨破灼伤。他作为一线技术人员,也不例外。但他们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一个心思就是要确保工程质量,力争早日完工通水。 因为忙,在工程建设的那些个日日夜夜,他很少回家,也顾及不了家,没能担负起家庭主心骨的责任,因而落下了家人的埋怨,就连妻子逝世的原因,我们问他的时候,他也不愿说出来。我想,这其中必有很多难于说出的苦衷。 74岁的他,现在依然一个人住在三间侧屋里,原打算新做的正宅屋,也因为二儿子的去世而搁置,拟建的墙脚依稀可见。平日的生活,靠种几亩田维持。无事的时候,也偶尔到渠堤上转转,看看自己付出过心血修起的东干渠。他没有别的奢望,只是有点遗憾:搞了一辈子测量,至今没有一个技术职称,心里有点不平衡,仅此而已。 多好的老人啊!其实,他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三十多年,他把青春和热血都贡献给了远安的水利建设事业,仅仅因为身体有残缺(左眼失明),就换不来一个职称、一个身份吗? 东干渠,远安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引水工程,过去,灌溉了两万八千亩农田;现在,不仅灌溉农田,更成为近十万人的生活饮水之源,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它。而那些为建设东干渠曾经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人们,更值得我们去记住他们,关爱他们!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