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3-11-21 11:05 编辑
35.曾凡秀:风雨磨砺寿比南山 讲述:曾凡秀 魏碧琼 整理:郝志 摄影:谢玉林
信风寒面,暖阳微醺,点点斑驳的树影和着剔透的晨露,流泻于我们的眉眼间。公路两边,家家门前簇簇金黄的柑橘层层叠叠,颔眉低首,展出一幅绵延流动的画卷。岭后山前,遍野金黄。碧水青山间,三轮、摩托满载柑橘来来往往,欢声笑语,难抑丰收的喜悦和期待。 我们的车来到老君村委会停下,曹老师立刻掏出电话,三遍电话依旧无人回应,他说鼻子底下有大路,就跳下车去找大路了。正值橙红橘绿时,好不容易问到一个人,回答没有贴瓷砖的一家就是。我们一行五人极目搜寻,碧空如海,群峰如聚,白壁黛瓦,兀立于橙黄青碧间。哪有没贴瓷砖的呢?片刻,有人向右一指,田野间一栋两层红砖房掩映在枯叶半落的林木间。我们如释重负,提上远安企业提供的礼品,沿细细的田埂,一步一滑的走到老寿星曾凡秀老人家。
苦难练就强健体魄 敲开大门,一口流利夹杂外地口音的普通话,一身白底蓝方格上装的漂亮女人,一问才知她是老人的小儿媳妇魏碧琼。一见我们,她高兴的从里屋搀扶出曾凡秀老人——酒红色棉服棉鞋,满头银霜,目光从容,饱经风霜的脸,红润而饱满,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更有一种熬尽风霜后的气定神闲。目明耳无聪,每次和她说话,都要在她的耳边大声重复几遍。 得知我们是来看望她的,曾凡秀老人显得非常高兴。听说我们想了解她的故事,面容凝重,几声叹息,几度哽咽,不停用衣角擦拭眼眶。这让我们看到了她捋顺岁月的手,青筋隆结,犹如弯弯曲曲的葡萄枝,陈年渔网,又像长满疤痕的老树根,手背上没有肉,仅留一层薄薄的透亮的褐色的皮,关节粗大,每一根指头都伸不直,看上去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一双与命运抗争的手,成就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
命运多舛灾难连连 1929年的7月13日,苟家垭双胜村的一个偏僻的山坡上,婴儿的啼哭打破山野的寂静,曾凡秀属姊妹七人中的老四。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添丁进口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面对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她父母拼了命日夜不停的劳动,依然食不果腹,他们吃过野菜、糠壳,更吃过树皮、树根。实在太饿了,还吃过一种白色的观音土,有一次,她吃多了差点被活活胀死。曾凡秀的父亲也因为节衣缩食,日夜操劳而饿死。父亲死了,母亲被逼无奈,把女儿们送出去做童养媳。曾凡秀当时只有几岁,在新家不被当人看,挨打看心情,熬夜看黄历,吃穿看脸色!她以为,只要自己不停的做事,不管多苦,总该有一口饭吃,然而,命运却总喜欢和她开玩笑,当了童养媳也终究没能躲过乞讨要饭的日子。 餐风宿雨,漂泊无定,她随丈夫一家乞讨流浪到高漳河一带。 1953年,政府宣布解除童养媳,提倡婚姻自由。她终于从童养媳的牢笼中得以解脱,满心欢喜的她,以为离开了那个地狱般的家就可以获得幸福,命运却总喜欢和他开玩笑!
泰山压顶苦苦挣扎 离婚后的曾凡秀,后经人介绍,与莲花的杜老大结婚,结婚后才发现,丈夫和婆子是两个药灌子,常年多病不能干重活,病重时还得抽时间照顾他们。挣的钱根本不够他们买药......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一丝希望的家庭,曾凡秀没有被困难吓倒,用她那双抓风劈棘的手,撑起了残缺的天空。几年后丈夫病故,婆子卧床,她依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与丈夫的亲弟弟杜老二再结婚,两次婚姻共育七个孩子,成活三男三女。丈夫常年在外参加农田、水利、道路等大大小小基本建设,一家九口的重任再次落在她的肩上,一日三餐照顾卧床的老母亲,还要上生产队挣工分,分口粮。家里屋外,低头弯腰,碰上什么干什么,从不知自己是个女人。她打过土墙,抬过房梁,打过山货,捡过垃圾......男人会的她都会。男人不会的她还会。有一次整秧田过水耙,由于脚下打滑,身子向前一歪,一头栽进水田的泥浆中。一百多斤的抓耙,从她身上拉过去,坚锐的木齿让她身上多处受伤,疼痛难忍,怎么也爬不起来。当别人把她从泥浆里拉出来的时候,完全成了一个“泥人”,她简单的用盐水冲洗冲洗,用布条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下田。老人说到这里,再一次用衣襟反复沾眼角。 为母则刚,那时的她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仿佛永远都不会倒下,当她挑着一两百斤的粮食一骑绝尘时,她比男人更男人!她知道,只有多挣工分,孩子们才有饭吃! 从小做童养媳练就她一双勤劳的手,一个钢铁铸就的身板,磨砺了她顽强的品格,让她在眼泪、血水,绝望的面前,选择咬咬牙挺过去。 她用双手将六个儿女拉扯大,结婚生子。
儿慈孙孝美意延年 2009年,幺儿子和魏碧琼结婚,成了曾凡秀苦难的终结点。他们把家从对岸蔡家湾村搬到了老君村,也就是现在住的地方。魏碧琼从进家门的第一天起,就从曾凡秀手里接过了锅铲把。十四年来如一日,一日三餐,体贴入微,把曾凡秀照顾得舒舒服服、安安稳稳。知道她爱吃微辣的菜,爱穿红色的衣服,三天洗一次头最合适……曾凡秀逢人就说自己有一个好媳妇。 “2021年差点儿挺不过来呢!”老人说到这里还一个劲夸自己的幺媳妇。魏碧琼也说母亲能活过来是个奇迹。当时新冠病毒势头减缓,中国放开不再封城。曾凡秀一家全被感染了。他们把老人送进洋坪医院,夫妻拖着病体各负其责,幺儿子一连守 17天,魏碧琼在家照顾阳了的儿子。老人每况愈下,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幺儿子连夜赶回去,通知魏碧琼把屋子收拾出来,魏碧琼听了心里特别难过,顾不得自己阳了后的虚弱和痛苦,决心去见老人最后一面。 第二天一早起来,为母亲做了她最喜欢吃的炸小鱼,炒腊肉和油麦菜。就带着儿子匆匆赶往医院。曾凡秀老人一见小孙子,就拉着她孙子的手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说:“你要......好好……读书,柜子里......还有钱。”她边说边捻动手指,做捏钱的动作。孙子泣不成声,儿子儿媳也眼圈湿润。魏碧琼把带的饭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又打来热水给老人洗头洗澡,还特地给老人换了一身新衣服。 这时,老人突然来了精神,对儿子儿媳说:“我要出院!我要回家!”声音格外响亮了起来。医生见状,也感到好奇。 病去如抽丝。儿媳的举动,儿媳的孝心,在关键时刻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老人转危为安。在征得医生同意后,儿子儿媳为老人办理了了出院手续。回去后魏碧琼餐餐精心为老人准备饭菜,调养身体,慢慢的,老人开始嚷着要吃鱼,吃肉。一天两天......老人的精神越来越好。直到现在还餐餐必有鱼和肉呢!老人边说边笑起来。 在傍边就坐的邻居大妈听了我们的谈话,对我们说:“曾家老太太的长寿,主要还是靠她孝顺的媳妇儿,早上出门把早餐做好,放在她妈床头,开水放在旁边。今天做包子,明天蒸蒸菜,后天发馒头,天天给她妈变花样......46岁了,正是打工的年龄,但要照顾她的妈,硬是没出过一天门......” 魏碧琼听了说:“我的妈,还是医疗条件好,有点小病医院一看就好,再说,她是我的妈,我应该让她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要给我的儿子积点德,帮老公尽点责。”多么幸福的一家,多么朴实的话语,迎来我们一片赞许的目光。 从曾凡秀老人家出来,走在柑橘树之间,褐色粗壮的枝干托举着翠绿枝叶间硕大金黄的果实,流光溢彩,丝丝缕缕的幽香在空气中晕染......在这草木俱朽的季节,正安然享受着秋阳的沐浴…… 它把爱和希望送给自己的孩子,把暴风骤雨跌宕起伏的人生,变成养分深深埋在脚下泥土之中......
特别鸣谢瓦仓大米、龙凤源良、岭上人家三家爱心企业为本次“走进生态远安 关爱长寿老人”社会公益活动受访老人提供精美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