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原野 于 2015-12-11 12:22 编辑
着眼细微处,凝练精警语 ——我认识的踏雪寻梅及其新诗
踏雪寻梅是出道较早的诗人,也是颇具影响力的诗人,深受人们的赞许。
我知道他,先是网上,后是友人口中,再后来我们就见面了。他给我的印象是文雅诚实,虚怀大度。因为认识他,所以读他的诗就多了,印象也就深刻了。他的诗有司马迁的敏锐,杜甫的沉郁,贾岛的凝练。从这些诗中,我深刻地感到了他诗的张力。他体恤民情,观察细微,不乏哲理,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 读他的诗,我感觉有这样三个特点: 小题材,大视野。是梅诗的第一个特点。
写什么样的内容,是评价一个诗人的重要因素。从梅的诗歌看,他关注内容非常广泛,但写作题材却是非常细小,揭示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有悯人的,感物的,观景的,等等。 请看他的《悯桔》。 走进桔园 那些桔子纷纷涌上枝头 一脸羞红地 打量着我们,目光炽热 . 我们如同一群 选秀或猎艳者 望着满山坡的桔子 目光暧昧而挑剔 与桔子合影,身后 是粉黛三千的感觉 . 一些姿色丰艳的 将被我们带进城里 那些无人问津的 将在寒风和冬雪中 和种桔人的眼神 一同坠落…… 面对桔园,他用拟人的手法,把买者与桔、桔园以及桔后的主人以及广大的桔农的艰辛委婉含蓄、简洁明了的描写的淋漓尽致。桔是个小题材,可桔的背后有桔园,种桔人,以及种桔的群体。题材虽小,但反映出来的视野非常广大,揭示道理却非常深刻。
再看他的《古宅照壁》 . 青砖砌就的院墙,残破 如一摞摞泛黄的历书 重门洞开,也只余 几笔写意 半堵照壁,兀立 落着几抹夕照 . 照壁也曾光洁如镜,惯看 若市门庭,春花秋月 以及门外 辚辚车马,贩夫走卒 阅尽 世态炎凉…… . 照壁终归如一面 空空的镜子 什么也不曾留下 《古宅照壁》文字简单,故事短小,情节清晰。但反映的内容却非常典型。古宅的破落,历史的沧桑豁然立于眼前。它是个小题目,反映的却是历史大课题,又是以小见大的范例。
象这样小题材,大视野的作品在梅诗中还有很多,如《冬探观音洞》、《人生》、《荷塘三题》等,我们都可以发现。 大设景,小结情。是梅诗的第二个特点。 他的诗在写法上有其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大设景,小结情。这里的小结情,并不是情“小”,而是结的短小,恰到好处,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沈义父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他的结,有的几个字,有的一句话,却意蕴丰厚,无限想象。这样的写作特点,就好似打仗中的大迂回,大包围,最后一举中的。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写诗上来,就是大铺垫,大造景,慢慢合拢,最后小点题。我们举一例来看他的诗。
请看《看不见的伤,最痛》。 这一湾碧透的河水 一定隐藏着很多 鲜为人知的秘密 它的前身 一定是群山之中 一股股涓涓细流 一定经历过摔打、撕裂 和破碎的痛楚 最后又忍痛汇聚成 这一池秋水 我望穿秋水 也看不出它们 曾有的伤痕 而看不见的伤 最痛 先铺叙灵龙峡的景,再有景联想灵龙峡的前世今生,最后点题:“而看不见的伤/最痛”寥寥8个字,就算作结了。也就是这8个字,出其不意,恰到好处的揭示了诗的精神实质。象这样的诗还有很多。 语简约,文干炼。是梅诗的第三个特点。 他常说,写诗的过程,就是文字的删减过程:剔除重复的,约去多余的,诗就简明了。我们说诗的内容、形式、语言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内容是诗的灵魂,形式是诗的骨架,那么语言就是诗的血肉了。没有血肉的骨架是个空架子,同样没有血肉的灵魂也就不能附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诗歌语言?简单地说,诗歌语言就是对日常语言的独特组合、诗化处理和“二度提纯”。诗是“有意味”的超越,是用语言艺术建筑的精致结构。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尽可能小的篇幅内,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诗意,达到“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就不得不使用特别的语言技巧。
我们来看梅诗的语言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诗的语言都很短小、精炼,大多数诗都不超过100个字。但字字千斤,恰到好处,精准而无废字。
江湖日益险恶 水 一再堕落 一条鱼去意已决 无处可逃 只能纵身一跃 阳光下 一双绝望的眼 怒视 曾经爱恨情仇的 江湖 ——《河滩,一条上岸的鱼》 只有短短的48个字,比古诗中的七律字数还少,简约、干练,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的淋漓尽致。
再看《猎者》。 偷猎者三,上**岭 彻夜未归 . 是夜,大雪纷飞 三日不歇,雪盈三尺 封山 开春乃化 . 此后,常有三麂 徘徊于村后岭上 叫声凄然…… 只有49个字,意象却非常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无限回味。象这样的诗作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他的诗做到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文字简约,不玩文字游戏,使人一看就懂。用时下的话说,就是接地气。我喜欢梅诗就是这个原因。
踏雪寻梅是个好朋友,他有朋友的义气;踏雪寻梅是个好诗人,他有诗人的胆气。这就是我认识的踏雪寻梅。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我还是发了吧。为了我的进步,愿听听大家的意见。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