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14281|回复: 1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口曾家大花屋隐藏着惊人秘密破解!(独家破解)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1-25 23:00: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北龙中网
      曾家大湾古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成为了远安县一大名胜古迹,被誉为湖北省最大的古民居群,是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誉为“世界八大发现之旅”。因其未解之谜多多,加之历史背景神秘一直成为一大历史悬案。笔者经多方考证,现从学术分析的角度对这一悬案进行抽丝剥茧的破解,不确之处请诸位指正。

补充内容 (2015-11-26 14:07):
本传奇由远安县应儿寨寨主李瑞年先生提供,胖哥原创发掘。应儿寨寨主李瑞年先生目前正着手对罗汉峪应儿寨关公文化进行开发。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3:0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联通
                                                                 清代民居大花屋
 
  “大花屋”即曾家湾曾氏人家在过去建造的大宅院。放眼望去,曾家湾东临漳河,三面青山环抱,好一个风水宝地人间仙境。曾家宅院坐西朝东,院前挺立着一棵桶粗般飘洒着迷人香气的桂花树,宅院左右各拥有一棵三四人才能合抱的古银杏树,院后是生机勃勃一片亭亭翠竹。整个宅院建筑面积达三千多个平方米,大小房屋一百三十多间,错落有致,青砖黑瓦,檐牙高啄,栉比鳞起,雄伟而壮观,精巧而华贵。当地人说这大概是过去曾家主人以大花屋(古语“花”同“华”)命名的缘由吧。

  走进宅院,只见院内平垣宽阔可容纳千余人。院正中大门台阶前是用鹅卵石按照乾、坤、震、离、巽、兑、坎、艮等八个封符铺成的标准八卦图案,大门两边墙壁上分别按阴阳八卦的阴符和阳符开的窗户,与三级台阶,双开大门,形成一个美观而和谐的整体。这种特殊的建筑式样,充分显示着那个朝代和那时的曾家主人对于道教信奉的程度。道教的祖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三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曾家意有阴阳和谐,家道昌盛,子孙兴旺,世代富贵,孰不知“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盛衰之理。我想,天地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从大门往里看,房屋深共有七层七个大门,有六个堂屋六个天井。登堂入室,我随着记者的摄像机“推、拉、移、摇、跟”,只见那些堂屋、正房、厢房、书房、厨房,所有门扇上、窗棂上、隔板上都是木刻或石刻的山水人物和鸟离花卉,其雕刻工艺十分精细,剔透玲珑,维纱维肖。依次向里走进七个大门,每个大门都各具特色,均有三级台阶,每级高五寸,最后面的屋地基地要比大门前地基高一丈,这种建造设计的精巧,给人一种涉足仙境步步登高之情趣。每个天井都用大石条铺成,均设计有龙眼,有龙盖,即使下再大的暴雨,天井内的水也不会涨漫浸到屋里,雨水很快从庭井内排泄到屋外。

  抬头仰望,那些廊檐上、房檐上、飞檐上也满是雕塑的飞禽走兽,有麒麟、鳄鱼、雄鹰、蛟龙、老虎、黄鹂、画眉、鹦鹉,还有喜鹊登梅、鹿戏白鹭、春燕剪柳、鲤鱼跳龙门等造形逼真、栩栩如生,想必是出自刻林高手。粗大的圆柱子与屋架脊檩搭配协调,默默地负载着历史的沉重,经受着岁月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它毫无怨言,始终不推不卸,不曲不折地履行着自身的使命。

  堂屋要数第一个最大,能摆二十四张八仙桌。现在房内住户还保存着一张较完好的红木圆桌,也十分奇特。这张直径3.5尺的圆桌,是分别由两个半圆形桌组合而成,每一半圆桌有四条腿,腿上部紧挨桌面下两寸处雕刻着一个威武的麒麟头,腿脚处雕刻的是强有力的麒麟爪,可单独使用,也可两半合一使用。有趣的是合二为一就变成了六条腿,就仿佛是六个麒麟托着桌面,腿底盘为方格,上下有暗闩衔接,桌子十分美观,可围坐十人。据说这桌子是“上席”或“首席”,长辈或贵宾才能享受此桌的殊荣。

  秀水明山,地灵人杰,曾家湾历史上必定出过了不起的人物。大花屋建筑耗资巨大,若不是高官富豪,普通百姓是建不起的。我们的猜想,在大花屋厅堂悬挂的一块大牌匾给予了证实。匾正文是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即“欧柳遗范”上额写有“曾母王老夫人古稀节孝”。下额是“陆军部尚书兼都察院都御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XXX赠”。遗憾的是名字磨损凿挖已无法辨认了。试想若不是曾母之子系高官名贵,甚至可能权高位重于赠匾者,在当时那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相当于现在国家正部级官员,岂会在日理万机千里迢迢来深山,为其曾母送匾,以歌其功、颂其德。是友谊亲情,还是巴结媚谀?据说当初牌匾还是用黄金镶嵌,被后人凿挖去请了孔方先生。曾家湾出现的曾姓大人物是何许人也?现已无从考究。正宗曾家子孙如今一个也没有留在此地,相传是有人破了曾家的风水,致使后事家运败落而树倒猢狲散了。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人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有的人一生贪财、贪色、贪赃、贪玩、贪污、贪家而变为长河中的污泥浊水,散发着龌龊的臭气;有的人一生清贫、清苦、清白、清正、清廉、清官而化为长河中的纯净清水,闪耀着历史的灵光。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历史大潮的荡涤将最为公正、公平、公道。难怪辛稼轩在北固楼上沉吟长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大花屋究竟建造于何时?幸好在一个当地老人的指点下,我在大花屋的北面山墙中找到了当时的建筑师在一块青砖上雕刻烧制的永久性建房记载:“丙午薄圻 道光贰拾陆年。”清宣宗宁道光贰拾陆年,即公元一八四六年,那么大花屋已实实在在经历了一百五十一个春秋。

  如今,大花屋宅院住有“范、田、都、刘、邹、王、宋”等姓氏,共19户76人,一个大门进出,和睦相处,如同一家人。她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把曾家湾建设得更加美好,继续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3:1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电信
                                     关于曾家大花屋赠匾官员的考证
    曾家大花屋古建筑群位于河口乡漳沐村四组大曾家湾,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距河口乡约18公里。该建筑群占地2044.43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七重三纵,从大门往里走,房屋进深共有七层七个大门,六个堂屋六个天井。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朱门丹楹,画栋雕梁,青砖飞檐,绿水碧波。现存的原湖北巡抚所赠寿匾、石刻、鱼缸、古观台、八仙桌、花盘、瓷坛等历史文物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可观性和科普科考价值。目前,大花屋已入选“湖北八大发现之旅”旅游产品之一、“湖北民居旅游之窗”、“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等。
考察花屋主人,应是一曾姓富绅所建,故名“曾家大花屋”。于左侧小门进入,可看见当年悬挂于厅堂之上的长匾,上书“欧柳遗范”四字,上书“曾母王老夫人古稀节孝”,落款为:“陆军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XXX赠”。人名已挖去。
这个姓名被挖去的清朝大员究竟是谁呢?多年来成了一个悬疑。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反正我退休在家无事,不妨研究研究,况且也与我的专业有关(30年教龄的高中历史老师),所以我不揣浅陋,进行了一番考证。
这个考证当然要从寿匾的落款“陆军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XXX赠”说起。
先说“陆军部”这个衙门。
1899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几乎冲垮了腐朽的清王朝。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缓和阶级矛盾,清政府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所谓“新政”以自救。在“新政”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军制。1906年将旧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也就是说,从1906年起,清政府才有”陆军部“这个衙门。
再说“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这个官衔。
按清朝定例,总督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是让总督拥有军权和监察权,因此总督集军、政权于一体,实际上这些都是虚衔,真正的兵部尚书当然在京师的兵部(即后来的陆军部),而真正掌管都察院的是左都御史。另外,总督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也是为了表明总督是朝廷的命官,是中央派到地方的,这是中央集权的表现。所以说,这个看起来大得吓人的官衔只是象征性的,并非实职。
再说“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这个职务。
这个职务才是实职。清朝一共设立了八位总督(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设总督)。每位总督管辖2~ 3省,“湖广总督”管辖的就是湖北和湖南两省。至于“湖北巡抚”一职,从光绪30年(1904)起,就一直由湖广总督兼任湖北巡抚。正因如此,寿匾的落款才题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表明了这个官员一身兼任两个实职,的确是个封疆大吏。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封疆大吏到底是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出逃陕西。满洲贵族、陕西按察使端方因接驾有功,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任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代理湖广总督,光绪三十年(1904年),从湖北调走,代任两江总督。端方离职后,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便兼任了湖北巡抚一职(正好是上文所说的从1904年起湖北督、抚兼任的时期)。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他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期间1902~1904年端方曾一度代理湖广总督)。1907年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宣统元年(1909)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张之洞在他升任军机大臣之前的1906年(这一年才有军部,这一年他还在湖广总督湖北巡抚任上。在这之前还没有军部,在这之后他已上调进京),赠予曾母王老夫人“欧柳遗范”的寿匾。
这里,我想对“欧柳遗范”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所谓“欧柳遗范”,从字面上来讲,怎么都像是在赞扬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一样。“欧柳”是指欧阳询和柳公权,他们都是古代四大楷书家之一(还有颜真卿、赵孟頫)。欧体字笔力劲峭,法度谨严;柳体字方正大度,疏密适中。“遗范”就是前人留下的可作楷模的东西。难道这个王老夫人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深厚书法功底的老太太?其书法竟然有欧柳的风韵?再看匾额的抬头题有“曾母王老夫人古稀节孝”字样,“节孝”者,节妇、孝子的统称也。或者是指老夫人为人有欧柳字体的风范,一生行为端庄,遵纪守法,节操高尚,为人正派,堪称后世楷模吗?这又是一个谜。不管怎样,在她老人家七十大寿之际,由朝廷一品大员赠匾表彰,实在不同凡响。
至于曾家大花屋的主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够获得声名显赫的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张之洞的如此重视,竟然为他的老母亲祝寿赠匾,那恐怕就是一个永远的悬案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3:30: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电信
谜团一:大花屋的主人是谁?
谜团二:为什么县志上没有记录?
谜团三:曾母王老夫人“欧柳遗范”的寿匾何意?
谜团四:陆军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为何赠金匾?
谜团五:曾老夫人是谁?
谜团六:建造大花屋的钱从何来?
谜团七:曾家后代去何处?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3:47: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胖哥 于 2015-11-26 00:06 编辑

6#
发表于 2015-11-25 23:49: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好东西,谢谢分享。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00:08 好东西还在后头。几时我约你一起去考察!  详情 回复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0:05: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胖哥 于 2015-11-26 00:06 编辑

百年谜团现在破解:
一、大花屋与晚期中兴名臣曾国藩家族有关。
二、因背景神秘外人不知其密。
三、曾老夫人知书达理、家教深厚、受人尊崇。欧柳遗范可能指欧阳修、柳宗元,二位均为古代有文化的名臣。
四、陆军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为曾老夫人之孙。
五、曾老夫人为曾国*夫人。
六、建设资金曾国藩资助。
七、曾家后人目前已迁出远安。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13:18 这个资料是从哪儿来的?  详情 回复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0: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电信
山人 发表于 2015-11-25 23:49
好东西,谢谢分享。

好东西还在后头。几时我约你一起去考察!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08:12 那好,我等着啊。  详情 回复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0: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电信
再来一道背景资料大菜。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0:14: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电信
              曾国藩弟弟曾国华尸身之谜




lusens当前离线
积分4339在线时间 小时










对于湘军统帅曾国藩,后世评论万千,但世人也许不会想到,其在安徽庐州三河镇与太平军交战时战死的弟弟曾国华,却可能被他弄错了尸首,埋在衡阳上峰庵山后。

    昨天,在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所,所长寻霖拿出征集到的一封信,信纸斑驳,但字迹清晰,落款处是湘军名将彭玉麟。说到信的内容,寻霖连称是“一个新发现”。仔细看过,方才发现,这封写给曾国藩的信,详细讲述了彭玉麟派人寻找其弟曾国华尸体的过程,而在此之前,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早已找到一具无头尸作为曾国华的尸体交给曾国藩,后者也确认无误后掩埋。

    一封信牵出一起历史悬案:哪一具尸体才真是曾国华的?寻霖在信中的“新发现”,或许向世人展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本报记者徐海瑞 长沙报道

    彭玉麟致曾国藩的信(局部),在信中,彭玉麟详细讲述了派人寻找曾国华尸体的过程。

    图片由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所提供

    二弟阵亡,曾国藩“减食数日”

曾国华是曾国藩的二弟,1946年《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记载:“清道光二年壬午五月二十六日子时生,咸丰八年戊午十月初十日戌时在安徽三河镇阵亡。”据湖南图书馆考证,曾国华在清道光二十六年乡试落第后,“从此英气销磨,功课荒毁,常做出许多荒唐之事。”

受曾国藩影响,曾国华后来参与操办团练。寻霖介绍说,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在江西连破八府五十余州县,曾国藩坐困南昌,数月音讯全无。曾国华赴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处求援,胡林翼发兵五千交曾国华统帅驰援,从未带过兵的曾国华连克数县,为南昌解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仅在两年之后,曾国华所在的李续宾(字迪庵)部在安徽庐州三河镇遭太平军陈玉成部合围,“部卒六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李续宾及曾国华皆死于乱军中。”得知曾国华战死的消息,湘乡“家家悬幡,户户哀声”,曾国藩“悲恸填膺,减食数日”。

    发现无首尸,运回老家湘乡

    曾国华的阵亡令曾国藩痛心不已,他委托胡林翼及部属彭玉麟等设法寻觅曾国华尸身。寻霖说,寻尸过程曲折,这在曾国藩的日记和信件中多有提及。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七,曾国藩收到胡林翼的信,称已寻获曾国华无首尸身。次日,曾国藩致胡林翼信称:“正月二十七日专丁到,接奉十九惠书,得知……业经寻获,舍家世世,永感厚泽,舍温弟亦九原衔感,结草图报矣。”

但从胡林翼的信中可看出,寻尸之事颇有蹊跷。“温公忠骨近日可到黄州,先轸丧元,肖形同葬。此刘步瀛一人之力也。”由此可知,胡林翼找到的仅是曾国华无首之身,“便雕刻一木头人首与尸身同殓”。寻霖查证后说,当年三月初三,胡林翼派员护送曾国华棺榇自湖北黄州启程回湘,曾国藩令曾国荃晋省迎接,并亲自护送回湘乡原籍安葬,三月初十棺抵湘乡,“曾国藩亦于二月二十七日通告彭玉麟毋庸再觅”,其致信称:“舍弟温甫忠骨业经寻得,初三日自黄州还湘,荷垂格外关垂,感激何极。李秉苑所雇之姜姓,望饬令无庸再觅。”

再现新尸,哪具才是曾国华?

    曾国藩没想到的是,在接到寻尸命令后,彭玉麟早已派人前往仍属太平军控制的三河镇,直至四月底,彭玉麟派出的人才返回,并称已找到曾国华的尸体。

“这让彭玉麟左右为难,又不得不据实禀报。所以他在咸丰九年五月十五日写了一封长信,向曾国藩报告觅尸经过。”这封长信之中,便记载了寻霖所说的“新发现”。

    彭玉麟在信中详细讲述了寻尸经过,并称“觅得六世叔全副忠骨确实不误”,而寻尸向导李起传称,“迪庵偕六世叔等到三河,连破贼营多处,乃李起传之子李贤明带路作向导,其在大营见过六世叔,是以认得。因大营被陷,贼擒李,胁充伪司帅,故得出入贼中,而于港内得六世叔尸,浅埋之。”

在信中,彭玉麟详述了确认尸体身份的诸多细节。不过,考虑到此前胡林翼已先期找到“尸体”,彭玉麟有些为难,“棺木尚未钉封,原留以沥血、辨认真假耳。以麟之愚见,纵非六世叔,亦必是一具忠骸,但不知谁何耳。当作何安置办理,求训示遵行。”

平衡官场关系,放弃分辨弟尸?

    在寻霖提供的这封信中,记者看到了曾国藩阅后的批示:“不复,归密卷第二”。据寻霖考证,曾国藩复函已收入《曾文正公全集》,函称:“去年三河一案,今岁寻得者,未敢信其必真,然希庵所派之朱弁去舍间仅二里许,从舍弟已历二年,敝处所派之杨、张二弁亦向系相识,三人同往辨,似尚可信。姜瀛所述情节,颇多支离,李起传所开初九破营之说,日期亦不符合,所称认识之语,尤难凭信。”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外承认胡林翼找到的尸体才是真正的曾国华。不过,这在寻霖看来,这可能是其为官之道所致。“其实胡林翼所觅之尸无首,彭玉麟所获有头,稍一查验便知孰是孰非。然而此时曾国藩却武断前次所得为真,且通知彭玉麟将所觅之尸就地掩埋。我认为曾国藩所为是不得已,是彭则非胡,是胡则非彭,而曾于胡为同僚,于彭为统属,且胡虽年龄小于曾,但出身较曾为早,又为世胄子。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不想得罪胡林翼。”寻霖认为,彭玉麟找到的尸体有首,但曾国藩并不派员查验,而武断认定其不真。“此事曾、彭之间应有多次往复,而据金陵刻本《曾文正公全集》日记、家书、书札部分,竟没有过多记载,可见曾集刊刻时于此事已作删除。若不是彭玉麟信件的发现,今人又何以知道历史上尚有此曾国华一身二尸的谜案?”寻霖不无玩味地说。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2-13 21:05 上图顶胖哥  详情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