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鸣凤山里人 于 2014-5-19 14:17 编辑
一座废桥的联想
在高堤左边200米的地方,是洋百公路(远安洋坪-南漳百福头)北端的止点,一座钢筋水泥桥将跨地市的两个县——远安县和南漳县连接在一起。而在这座桥的右下方50米处,还有一座石头拱桥,因为公路的改道而成为一座废弃的桥。
这座废弃的石头拱桥,约3米宽、10米长。既是废弃的桥,桥面上已没有人行走的痕迹,而是长满了荒草。桥两端的路已经不见了踪影,而是被当地人挖断改成了农田。桥面的草丛之间,当地人开凿出一条十分窄小的、浇灌用的渠道,这大约是这座废桥现在唯一的实用功能。 走到桥下,能看到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桥拱和桥身。垒桥的石头是荆山上常见的青石。桥高约3米。无论是建桥用的石材,还是造桥的工艺,均看不出这座废桥与乡村常见的其他石头拱桥有什么区别。整座桥看起来就是一座普通的、已经废弃的桥。桥下沟壑里的杂草和桥上的杂草将桥身包裹起来,让人觉出,这也是一座因为废弃而被人们遗忘的桥。 桥的名字有多种说法。有叫“郝氏桥”的,因为当地有很多姓“郝”的人家,而“郝”在当地的读音为“huo(活)”。 有叫“火石桥”的,由来是说建桥用的是一种能生产打火石的石材。这些说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有一种叫法,说桥叫“和氏桥”。这个叫法很特别。只有这个叫法才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可能是一座有来头的、可以让人联想的桥。 《史记》里有个《卞和献玉》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却认不得玉。厉王大怒,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后来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不识。武王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哭得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有人问他:何必这样?卞和说,我哭的是是非颠倒,不能自明。文王听说此事后,派人前去找到卞和,叫玉匠去剖开那块璞石,果然得到一块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国强盛时期。卞和在荆山上采得美玉要献给楚王,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自然是不可能往西北的,因为那时的楚国已走出荆山,楚王不在那儿。只有往东南,而往东南走,他不能走过当阳,因为那儿是当时的权国。同时,楚国周围是罗国、庐戎国等对楚国存有戒心的小国。卞和献玉也根本不可能献到那些地方去。 卞和乃一介村野之夫,他去献玉给楚王,说明楚王离他采玉之地不会太远。这个地方,极有可能是南襄城。而那座“和氏桥”,也很可能是卞和献玉给楚王经过的一座桥,或是后人为纪念卞和在他献玉的必经之地修建的一座桥。 “和氏桥”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古南襄城是楚国的发祥地。 现在的“和氏桥”是一座废弃的桥,没有了作为桥的实用价值。然而,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来讲,它不应该是一座被废弃的桥。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