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鸣凤山里人 于 2014-4-6 19:10 编辑
烈士墓前的寻访
一条能走板车和手扶拖拉机的山路通向山林的深处。我们夹杂在由一个家庭成员组成的插青的队伍中向山路的深处走去。这支插青的队伍足有四十多人,他们的手中,分别拿着鲜花、清明棍等祭祀用品。他们一起去给他们的老祖宗、革命烈士袁昌荣插青。他们都是袁帮清老人的后代。
87岁的袁帮清老人和他80岁的老伴儿汪开玉老人在几位儿女陪伴下,走在队伍的最后面。袁帮清老人步伐缓慢,但稳健、踏实。他的头发银白,古铜色的脸上写满皱纹,表情凝重,不苟言笑,但他的眼睛却很有神。 逝者袁昌荣是袁帮清的父亲。扫墓队伍的这四十多人都是袁帮清老人和他老伴儿的儿孙,也是袁昌荣烈士的后代。 走到一块长满翠竹的平埫,袁帮清老人说:这里曾是他们的家。又指着平埫上沿的保坎说:那里是他们的老屋。老人所指的“家”和“老屋”,如今都已不存在了。老人说:这条山冲里,除了山顶处有两户人家,其他都早已搬走了。我们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到对面圆圆的山头。老人说:那儿就是祠堂岗,是当年的战场,也是他的父亲袁昌荣壮烈牺牲的地方。 从平埫向前再走几十米远,我们看到有两座坟茔静静地躺在路边。两座坟茔相距约三十米,坟前都立着碑,坟的方向朝着祠堂岗。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歌词:“娘啊!儿死后,将儿的坟墓向东方……” 两座坟茔,近的一座是袁帮清老人的母亲邓氏的,再朝前的一座就是他的父亲、革命烈士袁昌荣的。这座坟立的是一前一后两块碑,后面的一块是烈士的后人立的,前面的一块是县人民政府立的,中间刻着:“袁昌荣烈士之墓”;右边刻着:“袁昌荣,男,出生于一八九三年九月十三日,一九二七年三月参加革命,一九二八年三月在远安老观祠堂岗与敌战斗英勇牺牲”;左边落款刻着:“远安县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六月立”。 插青的队伍来到他们的老祖宗、革命烈士袁昌荣墓前,依次献上鲜花、清明棍。袁帮清老人带着老伴儿给父亲献上清明棍后,端端正正地站在墓前,向墓碑鞠躬。老人对着墓碑说:您老人家安息吧!您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后代的幸福生活,您的儿孙都过得很好。党和政府对我们照顾得也很好。您和母亲都安息吧! 亲人们献花后,我们请求现场采访袁帮清老人。也许是不太习惯面对摄像机镜头,也许是我们所问的话题本来就很沉重,当讲到父亲袁昌荣烈士英勇牺牲的事,袁老在父亲墓碑前,身子挺得更直,脸上的表情更加凝重!袁老没有详细地讲述烈士父亲牺牲的经过,当讲到父亲牺牲时的惨烈状况,老人有些哽噎;讲到父亲牺牲后,母亲带着四个儿女艰难的生活,老人凝重的脸上分明又映出内心的痛苦和激愤!当讲到新社会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老人脸上的自豪和欣慰。 后来从他的儿女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袁帮清老人,这位烈士的儿子,在自己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始终以烈士父亲的精神来激励、来严格要求他们做人、成长。儿女们从他刚毅、凝重的脸上,也逐渐体会到了一位父亲、一位烈士的后代对自己的儿孙那种特殊的、浓浓的父爱! 当告别袁帮清老人一大家人,离开老观村这块红色的土地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涌现袁老的样子,银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炯炯有神的眼睛……我们读懂了他脸上那种凝重的表情!我们记住了这位烈士的儿子!我们唯有祝老人家健康长寿!祝烈士的后人们,祝红色土地上生活的所有的人们幸福安康!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