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渠简介
东干渠是沿沮河东岸与沮河平行修建的一条引水渠。原名沮河东干渠,又名东方红干渠,习称东干渠。
沮河河谷地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人口多而集中,既是全县粮、油、棉的集中产区,又是特、牧、渔的重点产区。为了利用沮河河水,灌溉农田,1965年,县委、县人委部署修建东干渠工程。1966年8月,第一期工程动工。骆春沂、翟先明任工程指挥长。地区水利局和县水利局负责设计。调集洋坪、老君、白鹤公社劳动力4000人进行施工。1969年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从南襄城大队临时溢流坝引沮水(流量5.7秒立方米)至左家坪大队的陈家冲。渠长33公里。1975年11月,第二期工程开工。何伯钦任指挥长。县水利局负责设计。组织全县的劳动力1万人进行施工,在县部署企业、部队支援。主体工程包括兴建马渡河拦河坝和干渠扩建、延伸。大坝分主坝和副坝。主坝为框格式重力坝,设有冲沙孔,进水闸,坝外消力池等建筑;溢流面采用美国---WES型曲线;溢流堰宽100米。坝高12米;1978年5月动工,1980年9月完工。1980年9月东干渠全线建成通水。渠首北起洋坪公社马渡河大队的马渡河、途经洋坪、旧县、鹿苑、城关等3社1镇,南行至鹿苑公社的大冲水库止,渠线总长56.74公里。渠道引水流量20秒立方米。沿渠建渡槽12处,长311米;倒虹管5处,长668米;隧洞57座,长7461米;浆砌台堤1处,长28米;节制闸5座;泄洪闸40座,分水闸27座;剅管127个;人行桥58座,公路桥8座;跨渠渡槽5座,涵洞5个;小型建筑物275座。在渠线上建有九子溪、蔡家湾、泥水、北门等电站5座,装机2682千瓦。东干渠工程总投工557.54万个,投资567.79万元。东干渠有支渠33条,长117公里。设计灌溉3社一镇30个大队农田2.8万亩。1985年灌溉面积1.4万亩。
除东干渠外,还在沮、漳河及其支流上,修建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引水渠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