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2 08:02 编辑
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花林寺村四组的太平山山腰300米处。旧县志云:“观音洞在县西十五里,石壁耸峙,颇称奇胜。邑有旱灾,取水求雨,最为灵异。” 传说那年的十月,鸣凤山一道人在给一个敬香人算命时,见他年青力壮没去充军,问了生辰八字,数了几下指头说到:你近期有灾难,年青人急着问:那还能有解吗?道人说:要避灾难你只有出门躲他个七七四十九天,等到了寒冬就没事了。原来那个年青人看到到处抓壮丁抓的凶,他舍不得离开新娘和父母,才上鸣凤山烧香许愿的,听道人这么一说,他随即自言自语道:我只有到山洞里去躲去,道人听到后问他:哪里有山洞能住人?年青人说: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大山,半山腰里有一个洞,洞里面有几分田的场子,道人听后好惊喜,立马下山和年青人来到山洞,一看果真不错,洞深三四十米,洞口宽三米有余,洞中最宽处有近十米,洞上方参差不齐的钟乳倒垂,洞深处有一地下河,水从洞口下方流出。站到洞门口朝前看,视野很开阔,一座座山丘尽收眼底,向北望去,距鸣凤山不过四五里路,他对年青人说:你就在这里待着,过几天我们来给你做伴。 第四天,道人带来一帮人,开始在洞内敲打起来,他们钻制了石船和莲花台,雕刻了观音娘娘,还钻制了香炉、石桌、石凳。完工正是农历冬至,道长对年青人说:你七七四十九天已满,可以回家了,年青人在观音娘娘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告别了道人,笑着出了洞。因为此洞供有观音娘娘,道人们一合计,便取名为观音洞。 时年二月,他们见洞口有一平埫,于是就在平埫里建起了寺庙,寺庙雕梁画栋,姿态优美,精巧非凡。从那时起远近香客上鸣凤山必先到观音洞给观音娘娘烧香磕头,求得观音娘娘保佑。靠寺庙枣林中有一巨大石屏,上面刻有清代文人所题“藏云印月”四个雄浑有力的篆体大字。 民国时期,香客不断,香烟缭绕。建国后在破除迷信时,观音洞菩萨两次被砸,庙被拆去烧了窖 ,观音娘娘及香炉被砸,最后的一个道长张礼高也改做瓦工了。现独存清泉如一条银带从洞口飞泻而下,宛如飞珠溅玉,每到发水季节,则会在洞口形成一道水帘瀑布,从山腰一直掛到山脚,如同唐朝诗人李白所写“飞流之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1993年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洞有许多古诗,在此摘录一首清朝嘉庆年间远安知县詹应甲的五律: 《观音洞》 路到云根断,龛从树杪悬。 潮音深入洞,石气远浮天。 佛壁疑无土,僧厨不断烟。 我来求法雨,一勺饮龙泉。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