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楼主: 胖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口曾家大花屋隐藏着惊人秘密破解!(独家破解)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9:07: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曾国藩弟弟考举人落榜 竟然怪老婆不够凶







1851年的曾国藩,有点烦,倒不是因为洪秀全,当时老曾还没有想到自己将来是全哥的劲敌,最让他烦的是身体和家事。


在这一年里,老曾的牛皮癣发作得厉害,寝食不安。不过,更让他不安的是,老家湘乡在这一年的乡试中,吃了个大鸭蛋,自己的四个弟弟也成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且有个弟弟曾国华还牢骚满腹,该怎么去安慰呢?此外,老家的财政亏空,号召乡绅们去填空,这是关系到钱袋子的事,又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看看他是如何度过这不省心的一年的。


弟弟考举人全军覆没:


曾国藩竟怀疑起


祖宗积德有无用


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41岁的曾国藩过得可真是不省心。看他在该年九月初五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可知:“癣疾又已微发。”牛皮癣又发作了,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病,老曾自己也说“幸不为害”,但是严重影响到生活起居,尤其是睡觉,到了辗转难安的地步。牛皮癣这东西,似乎没有听说过可以根治的,更何况在咸丰年间。老曾熟读了一堆圣贤书,也对此毫无办法,只好“听之而已”。


当然,让他更不省心的是,老家湘乡县的学子们在当年的乡试中全军覆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四个参加考试的弟弟也一个个落第。这清王朝的科举录取率,可真不是一般的残酷,低到能让一个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吃鸭蛋。


所谓乡试,是录取举人的考试,中了举人是很威的,你看看范进中举之后的那股疯劲就知道了。乡试三年举行一次,本来咸丰元年(辛亥年)不是乡试年,但鉴于皇上登基,于是给天下读书人一份厚礼,多举行一次乡试,这个就叫“恩科”,是皇上的恩赐来着。后来慈禧生日,也多举行了一次进士考试,这个也叫“恩科”。


皇上的“恩”没有照耀到湘乡的学子和曾家的学子,老曾面对这个惨淡的结果,不免情绪有点波动。他首先想到老祖宗:唉,我曾家祖宗积善积德,为人厚道,怎么老天不照顾一下,让弟弟们中科举呢?“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从老祖宗到我爹,以及叔叔们的心怀善良和行为端正而言,咱几个弟弟应该享受由此带来的福报,结果却没有!古人迷信祖宗积善积德,最终会给子孙带来福报红利,老曾是那个时代的人,自然不能免俗。


其实,老曾也不想想,他能够27岁中进士,40岁的时候就官居二品,老天已经够照顾他们家的了。不过,老曾这么想不通,也有他自身的考虑。他一个人在京为官,倍感孤单,很希望有个弟弟来帮手,“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稍稍息肩”。所谓息肩,就是肩挑了重物,请人帮忙挑一下,让自己的肩膀得到休息。


老曾是有修养的,遇事温柔敦厚,而落榜弟弟的修养可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了,尤其是曾国华,牢骚满腹,曾大哥又是怎么教训他的呢?


写信教训曾国华:


你给人家的情绪添堵


人家就给你的命运添堵


曾国华的才华不错,但脾气也是最暴躁的。既有才华又有脾气的曾国华,其牢骚不是一般的大。


曾国华一向以文章自诩,老曾也夸他文章“典丽”,可惜科场失意,他怨恨得不得了,居然怪老婆不够凶,没有激励他上进,“内子柔懦,无威可畏”,老婆太柔弱,我不怕她,所以读书不努力。为了求功名,他认为必须要找一个凶一点的老婆来督促自己,最后,竟得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今拟增置一妾,秋风(微博)桂子,庶其有望乎?”自己好色,想纳妾,却拿着功名当理由。


曾国华的奇葩行为不止此一桩,此前,他在京城哥哥家住了三年,因为曾国藩没给他介绍什么好职业,心高气傲的他赌气回家乡后,写信去刺激哥哥,说自己没脸见爹娘,要买一块猪肚,蒙着脸,然后才好意思回家。这话估计让老曾气极了。


落榜的教训,没有让曾国华长点记性,反而怨哥哥、骂老婆,还要纳妾。惹恼了大哥,后果很严重,曾国藩这下可不客气了,写信痛骂曾国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牢骚太多,性情太懒。”然后列举他的斑斑劣迹:“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又不看书又不勤做作业,你落榜了全怪自己不努力、自暴自弃,怪得了谁?


说完严重后果后,老曾又进一步说道,曾国华你再这么怨天尤人下去试试看,你一辈子的命运都好不到哪里去。“牢骚太甚”,结果其命运“必多抑塞”。牢骚发多了,唯一的后果就是给你的运气添堵。


接着,曾国藩写下了一番至理名言:“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这几句话确实讲到刀刃上了。一时不走运,就埋怨老天爷,老天爷也是有脾气的,你怨他怨多了,他老人家可不答应,会给你点苦头吃。当然,这个老天爷不是指神话中的老天爷,而是指人给自己制造的氛围、气场和格局。


无缘无故地埋怨人,别人当然不服气,曾国华你自己考试不争气却骂老婆,你老婆会服气吗?言下之意,我这个做哥哥的也不服气。对你不服气的人多了,你的命运就麻烦了。为什么?你给人家的情绪添堵,人家就给你的命运添堵。对你不服气的人越多,你命运中的阻碍就越多,这个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命运就是这样,所有发出去的负能量,最终还是会回到你身上。


曾哥警醒了弟弟后,也提供了解决办法。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问题是看怎么处理,“牢骚欲发之时”,赶紧地“反躬自思”,我胸中为什么有不平之气?那肯定是有“不足”之处。想到这,人就“猛然内省”,然后将负面情绪“决然去之”。曾国藩的自我心理调节确实有效,他老曾自己应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曾国华后来的出路还是跟着哥哥出来办团练,他虽然脾气大,喜欢怨天尤人,但这种脾气的另一面就是性格刚烈、讲义气。


1855年,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江西打得满地找牙,丧师失地,更麻烦的是失去音讯。幸亏这位弟弟日夜兼程赶往武昌,请胡林翼出兵解围,才把狼狈不堪的哥哥从太平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老曾后来感慨:“使吾有生还之日,温甫力也。”温甫,就是曾国华。1860年,曾国华在江西被太平军消灭,连尸骨都没找到。


熟悉清朝吏治:


财政亏空一半因“宋押司”之类的人物


老曾是湖南湘乡人,故而人们也称他为“曾湘乡”。这一年,湘乡县财政亏空,于是发动地方乡绅财主捐钱补亏空。曾家是当地的头面人物,当然也在捐款人之列。




曾国藩是个穷官,家里田产不多,说到捐钱,不是太乐意。不过,他不只是介意自己的钱,而是因为对清朝的地方财政看得很透。他一句话点中关键:“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湘乡县的财政,一半是因为官员的经费,一半是因为办事人员的挪用贪污。“书吏”就是指办事人员,相当于《水浒》里“押司”之类的职务,宋江就是这个级别的。


老曾说,“书吏”不同于官员,后者在地方是短暂性的,“书吏”则一直待在地方,久而久之,盘根错节,欺上瞒下,连上司都奈何他们不得。这帮人对上吃官饷,对下盘剥百姓,财政亏空了,又要地方捐款,最终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百姓身上打主意,将捐银变成了勒索。所以,老曾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参与,免得成了危害百姓的帮凶。


老曾后来办团练,对此类“书吏”通通不用,而是重新从社会上招人。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9:1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夜里,曾国藩为温甫设了一个简朴的灵堂。湘勇将领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吊唁,曾国藩对着温甫的神主诵读了哀词。并从第二天起,为六弟吃七天斋。到了第八天清晨,贞干带着二十多个勇丁,护送温甫灵柩回湘乡,曾国藩亲自送到盱江码头。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9: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故事还在继续、本人要营生计去了,大家还想听吗,请举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9:2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从此活着的曾国华从“人间消失”,他到底去了哪里?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10:34 意思是说曾国华在曾家湾做的大花屋? 曾家湾大花屋户主留下的有族谱,可去考证呀 大花屋的后人,也有联系方式的,胖哥感兴趣不  详情 回复
25#
发表于 2015-11-26 09:31: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有点意思。期待定论。
26#
发表于 2015-11-26 10:3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胖哥 发表于 2015-11-26 09:20
从此活着的曾国华从“人间消失”,他到底去了哪里?

意思是说曾国华在曾家湾做的大花屋?
曾家湾大花屋户主留下的有族谱,可去考证呀
大花屋的后人,也有联系方式的,胖哥感兴趣不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现在的住户是土改后分的屋、没有一个姓曾。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11:08 知道  详情 回复
28#
发表于 2015-11-26 11:08: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胖哥 发表于 2015-11-26 11:07
现在的住户是土改后分的屋、没有一个姓曾。

知道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1-26 11:17 你应该还知道大花屋被列为2001年世界八大发现之旅。 曾家的后人在哪我知道的。 
29#
发表于 2015-11-26 11:14: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那故事的悬疑会更复杂,期待!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24: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乡曾氏卷
    曾国藩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而且巨,尽管史学界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早已被社会公众所欣赏。他所留下的《家书》,不仅影响了曾氏家族的好几代人,旧时代的读书人也几乎人手一册。即使在当代,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多种《曾国藩家书》作品,仍很受读者的欢迎。能够感动读者的,除了书中那些通俗而亲切的家训格言之外,那就是还有一个成功的、且最具说服力的家教案例:湘乡曾氏文化世家。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是湖湘文化世家的典型代表,构成这个文化世家主体的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

在科举考试时代,这个人才群体中有秀才、监生、优廪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20余人。废除科举考试之后,这个人才群体中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除曾国藩、曾国荃等因军功受到清政府封赏外,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许多领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数学方面: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曾纪鸿的后裔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国潢的玄孙曾宪澄(美国史蒂芬斯学院数学系硕士),第六代孙曾卫(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等都精通数学,他们或以数学为专业,或供职于与数学相关的公路、铁路、电机、采矿、计算技术等行业。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国华之孙曾广植(又名广锜),先后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广植两儿一女,分别以化学气体元素命名。长子曾昭氚,留美化学硕士和工商硕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女儿曾昭氕,美国俄亥俄州玄大学化学博士。此外,曾广植的次媳容勤奋也是留美化学博士、芝加哥大学Loyala大学博士后;女婿孙永奎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工博士。可以说,曾广植这个家庭已成为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中新兴的化学世家。曾国潢之曾孙曾昭抡,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文化艺术方面: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杭,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前曾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篆刻书法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玄孙曾宪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法西斯细菌》剧中饰演主角,后导演多部电影。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曾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玄孙女曾宪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玄孙曾宪棨,美国奥克兰加州大学大众传媒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制作中心”主任。此外,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在书法艺术上大都造诣颇深,如曾国藩、曾国荃、曾国潢、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纪芬、曾广钧、曾宝荪、曾约农、曾昭燏等,其中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昭燏的书法艺术成就尤高,后人以书法家视之。

    在军政与实业方面: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钅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承,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曾孙曾绍杰,既是书法家,又曾担任台湾电力公司董监。

    在医学方面有曾宝菡,她是曾国藩之曾孙女,广济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广济医学院儿童骨科部主任。曾宪森是曾国藩的玄孙,曾在湘雅医学院任教,其女儿沈一(随母姓),北京海淀医院护士长。曾宪文是曾宪森的弟弟,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洛阳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他的女儿曾利,河南医学院毕业,副主任医师。曾宪文的孙女曾子凌,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医师。曾宪衡亦曾国藩玄孙,湖南医学院教授……曾国藩直系六代,从事医务工作者多达18人。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国葆玄孙曾宪订,是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曾任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分院院长。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从事医务工作者近30人。人称“杏林世家”。

    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曾宪朴,他是曾国荃之玄孙,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在铁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亿,都是曾国藩之曾孙。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在电机学方面有曾昭权,他是曾国藩之曾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大人才群体中,有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除前文中已提及到的曾昭燏、曾昭氕、曾宝菡、曾昭懿、曾宪楷外,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同叶剑英结婚,1946年曾任邓颖超的秘书,建国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国华之孙女曾广镛,创办长沙淑慎女校;曾国藩之曾孙曾宝荪,创办长沙艺芳女校;曾宝荀,主持长沙艺芳小学。此外,在曾氏文化世家的女性人才群体中,还有三位才女媳妇。一位是郭筠,曾国藩的儿媳,曾纪鸿的夫人,其父郭沛霖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二位是刘鉴,她是曾国荃的儿媳妇,曾纪官的夫人,她的祖父是清嘉庆朝大学士刘权之;三位是陈光璐,曾国潢的儿媳妇,曾纪梁的夫人,她的祖父陈岱云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这三位才女媳妇对曾氏文化世家的形成和发展所取的促进作用较大。另外,曾氏家族女儿所生之子,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聂其杰,是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与丈夫聂缉椝之子,建国前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俞大维,是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与丈夫俞明颐之子,1946年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1949年去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部长”;张庚,是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菱与丈夫姚源伦之子,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这些杰出人才,可以视为湘乡文化世家人才群体的外延。

    综观湘乡曾氏文化世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第一,延续时间长,文化生命力仍然旺盛。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起源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形成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历经八代,至今已有160余年。在此160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清代后期短暂的“中兴”、帝制的终结、民国的动荡、建国后三十年的折腾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这个以耕读传世、军功起家的文化家族在此社会巨变之际,也饱经风霜,深深地烙下时代的印记。这个文化大家族中,有因同情戊戌六君子而服毒自杀的曾广和;有在抗战中血洒疆场的曾昭正;有出于民族义愤投笔从戎的曾昭鏻;有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曾宪植。也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曾昭懿和曾宪洛等。对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来说,160余年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被摧毁,而且正以一种蓬勃之势向前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奇迹。目前,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虽然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但都能以曾国藩的故乡湘乡为文化的发源地,说明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血脉仍在这个家族中流淌。在湘乡文化世家成员中,无论是本籍还是客居他乡,无论是从政还是执教,也无论是务农还是经商,彼此保持着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尊敬的亲情关系。

    第二,人才集中度高,文化跨度大。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由一个家庭而衍生如此多的人才,在湖南几乎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少有。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跨度大,其学术成果既有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创新,如史学、考据学、书法篆刻艺术等,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新的开拓,如数学、化学、医学、电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既有继承曾氏家学渊源的一面,更具有开拓创新的一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曾氏文化世家成员,在某些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的学术成就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文化成果丰富,且服务社会的功能强。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成就除了成员个人的学术成果外,还创造了丰富的服务社会的文化成果。教育成果方面从创办私塾、书院、翻译馆、女子学校、职业学校,到管理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选拔幼童出国,甚至到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藏书成果有包括思云馆、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在内的富原堂藏书楼。刻书成果包括《国朝学案》、《孟子要略》、《圣哲画像记》、《船山遗书》,以及创办晚清时期的各种官、私书局,等等。这些文化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之所以能绵延八代,之所以能造就如此庞大的人才群体,之所以能创造如此丰富的文化成果,关键是这个家族有完整的文化理念,即治家理念,而且曾氏家族的治家理念和治家实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

    耕读,是中国传统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国文人所理想的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织;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庙的神位旁张贴一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曾国藩后来将其祖父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字,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就是曾族家族的“治家八诀”。曾国藩将其祖父的“治家八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加以提升,提出了以“耕读孝友”既为途径又为目标的治家主张。他在与诸弟的信中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能一代享用,能庆延一二代者鲜;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他希望曾氏家族成为耕读孝友之家。曾氏家族之所以能成就文化世家,在于曾氏后裔谨守耕读孝友的理念,并不断将“耕”与“读”的内涵加以扩展。

    曾氏文化世家将耕读孝友作为治家理念,实际上向其子孙后代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做事与做人同等重要。“耕读”可以代表做事,做事要有做事的态度。曾星冈、曾麟书以及曾国藩兄弟等对如何做事均有论述,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勤”,或者“早”。这个兴旺的家族,必定是个勤劳家族。“孝友”可以代表做人,做人更有做人的艺术。曾星冈、曾麟书以及曾国藩兄弟对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恭敬师长同僚、如何关心部属幕宾、如何友爱兄弟子侄、如何睦谊乡党邻里,也都有大量的论述。勤、早、孝、友是曾氏家族传家的法宝。

    第二个法则是: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耕读”二字来说,“耕”是基础,是谋生存;“读”是提高,是谋发展。“孝友”二字来说,“孝”是对前辈的继承,“友”是对自身的发展。打好基础,努力提高,重视继承,讲究发展,这应该是这个家族发展为文化世家的着力点。

    第三个法则是:家族的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耕读孝友的本义来说,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耕的本义是耕田,它的社会意义是指某种劳动,教书的称作“舌耕”,写作的称作“笔耕”,即使是思想家的思考,也是一种耕耘,所以汉代杨雄《法言》说:“耕道而得道”。社会发展了,耕的手段和对象都要随时代进步。耕、读、孝、友,同样必须跟上社会的进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家族的文化才能发展。

    正是基于对上述三个基本的思考,我们在本书中没有对曾氏文化世家的人才群体作个案研究,而是从思想与文化要素的层面,来分析曾氏文化世家的发展状态,以及所取得的文化成就。耕读孝友是湘乡曾氏文化世家家训中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并不私秘,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的公开展示。至于这种核心价值为什么能在曾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曾氏家族是否另有一套文化密码,我们正在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