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听雨白杨 于 2017-5-16 09:57 编辑
我与东干渠
(二)慰问演出 民国31年(1942)年2月,远安县政府筹办县立初级中学,因时值抗日战争,校址暂设青峰乡(今洋坪镇)杨家庄祠堂。同年8月,当阳和远安两县县政府按照当时新县制关于设立初级中学的规定,奉令合办一所初级中学,将远安县在杨家庄祠堂筹办的县立初级中学改为远当联立初级中学(简称远当联中)。民国32年(1943年1月17日),省政府批示远当联立中学分立,当年2月,远安县立初级中学复名,校址仍在杨家庄祠堂。后来校址随县政府南迁,但当初的校舍巍然屹立。我就读的杨家庄小学前身即为远当联立初级中学。 1975年秋我读小学二年级。当时的学校虽不及民国年间鼎盛,但特殊时期仍显特殊风采。老君、红永、和平、青龙、南襄五个大队的中小学生全部集中于此,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教育要缩短”的指示,小学设五个年级,初中设两个年级,高中设两个年级。任教的除少数公办教师外,民办居多,有下乡知青,有入伍转业,有中学毕业,都到广阔天地来作为了。 联立初中的建制,室内容量够大,室外的操场也够大。门前的大操场连着左右百姓的院场,几个村在这里开大会都不觉得拥挤,当时若有标准跑道应该不算有难度。大操场下面是篮球场,坐三百人不成问题。 小小的我,对两个时候记忆犹新。一是课间操。全校师生都出来了。大操场、篮球场、两边人家的院场都站满了人。有个入伍转业的青年,站在操场的最边沿。作体操“冲拳运动”的时候,预备双手握拳立正,然后右拳翻转左出,右腿拉开左腿呈弓箭步。哎呀,那个帅呀,全场焦点都在那儿! 二是晚上到大坝工地慰问演出。知青和转业军人教初高中,教我们的是刚刚毕业回乡的黄老师。她上课教我们语文,也教我们唱歌,放学后还要教我们排练节目。还有个回乡的张老师教我们数学。我和班上另一个女孩很荣幸地被选在学校文艺队里。七八岁的野丫头,只晓得寻猪草捡柴的农村娃,哪有唱啊跳的天分哦。只是跟在一群比我们大的姑娘后面跑跑龙套出出丑,是个活泼样儿,逗得身心俱疲的人呱唧呱唧一阵巴掌乱拍而已。第一次去工地的时候,讶异紧张之状至今如在目前。整个河坝里,目之所及全是人。比全校师生出操壮观百倍!有生之年第一次演出节目是个舞蹈。旋律不记得了,动作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是,排练时张老师勇敢的提出他用笛子来伴奏,黄老师觉得这很有新意。到工地演出时,主持人报过幕,张老师悠扬的前奏吹响,我们随着旋律跳上了舞台正中,笛声却戛然而止。我们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尴尬地站在那儿不知所以。张老师脸涨得通红,几分钟之后,黄老师在舞台边领头让我们边唱边跳,才勉强敷衍过去。 现在想来,不怕丢丑要从小练起,广场舞基础要从娃娃抓起。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