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说《国家公敌》艺术手法与读者情感的碰撞 [打印本页]

作者: 极品@男人    时间: 2010-8-8 11:08
标题: 略说《国家公敌》艺术手法与读者情感的碰撞
《国家公敌》是一部历史长卷,客观地再现史实,简笔勾勒民国初期多舛的民族命运;
《国家公敌》是一首忧戚之乐,透析汉奸的蜕变历程,浅呤低唱出末代士子的悲歌;
《国家公敌》 也是一帧精美的画轴,浓淡虚实恰到好处,疏密轻重巧有安排,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更是如那淡笔点染的梅花花蕊,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流光溢彩。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时时感受到作者艺术手法与读者情感的矛盾与统一:作者不张扬,不呐喊,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却让读者感到有力透纸背的力量在疾呼,在奔走。
一、 写爱情,轻描漫写却感天泣地;
我们看方君瑛的情窦初开:方君瑛一时芳心大乱,卟卟直跳,白晰的脸也飞上了两朵红晕,忙抽出自己的手
作者惜墨如金,一个“跳”字,写出了方对汪埋藏已久的好感,也写了情感爆发的慌乱;一个“抽”字,写出了爱情产生时的娇羞,也未尝不包含着对汪的期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方君瑛以典型的“以退为进”的方式回应着爱情。
我们看汪精卫的初恋:这么几句平淡的话,竟让汪兆铭如释重负,心情激动。他不仅解除了不安的心情,还找到了一个知音!于是觉得有很多话要对这个表面文静,内心却很有主见的女子讲:“七姑——”
  然而方君瑛却已麻利地拾掇好房子,要转身离去:
“兆铭兄,罢课的同学们还在等你。”说罢,端着盘杯,轻步移动,低垂着眼出门而去。正准备一吐衷肠的汪兆铭只好嘎然而止,望着这位让自己的心仪的女子走出门去。
  谁说男人的爱情产生于眼睛?汪精卫的爱情来自心上,“如重如释重负,心情激动,”“知音”千古难寻,钟子期遇伯牙因为琴音;精卫之遇君瑛,是因为心灵的契和。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轻步移动,眼睑低垂”却又申明大义秀外慧中的美女形象,只是廖廖数笔;一场旷世情缘,一段痴绝人寰的佳话,就这样漫不经心的开了头,没有暗示,没有渲染,让读者也沉浸在这杨柳依依的美好氛围中。
这段爱情只有甘露般的渗透,没有风暴,没有高潮。陈璧君来了,方只是暗暗的较量,然后是轻轻的放手,接着是默默的忍受,最后是憾憾的离去。作者对方君瑛的笔墨越来越少,读者对方的感受却越来越深,直至方谢世时汪精卫的一声哀哭,读者也忍不住长歌当哭,才明白,方对汪的爱情至死不渝,方默默地为汪付出了一生而从没有索求过什么。这个爱情故事在读者心上刻上了一个刀痕。
爱情不是文章的主线,作者并不成心让爱情在这部小说中掀起评论的浪花,但作者越是轻描,给读者的感受却越重,就像以城市为主体的风景画,背景上似有若无的几丝云彩却勾住了看客的眼睛。
二、 写人性,粗线勾勒却深入骨髓;
少小立志。那站在梅花旁边思考的少年,所思之事无非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完成父母的夙愿,成就自己的科举人生。这是科举制度下所有读书人的大志,汪精卫只是所有读书人中的一个并不典型的代表。只不过他没有落榜却遭遇科举将废,那个麻着蓝围裙的教书先生啊,你的命不是一般的惨 !被打击得一病不起,以至错过了首批留日的机会,这个可怜的穷人该有多少痛要诉!作者“神情忧郁,寝食几废”简洁语言让读者也为这个苦读勤学的书生叫屈。
也曾爱国。留日后,他开始接受民主政治,植入西方民主共和理念。他开始崇拜西乡隆胜,开始自省到思想的狭隘,心也开始沉重。后来认识孙中山,接受三民主义,他为革命与家庭决裂,在同盟会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行剌事件,成为替孙中山写遗嘱的人,最终登上政治舞台。汪精卫的拳拳报国之心日月可鉴。
      淡泊名利。汪精卫是一个士,他有着士阶层一惯崇尚的淡泊之风,他成立了“进德会”。这绝对不是汪士子想出风头,也不是他想用这种思想影响其他人而让自己官做得更顺,这确实出于他的真实想法,他几次离开政坛到法国就是明证。作者将他的这一人性写得让人深思,让他的性格呈现更多的立体性。这样一个人格堪称完美的人走上汉奸之路,不得不更加让人痛惜。
       匹夫有责。淡泊名利的汪精卫在选举会上自己给自己投了一票,这让他自己也羞红了脸,直到陈璧君开脱才摆脱尴尬,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读小说,读者并不怎么为汪精卫感到羞耻,倒愿意为他的小伎俩叫一声好,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责任意识,正如陈璧群言,他是总理的顾命大臣,实现总理“三民主义”的遗志,需要他站出来,他必须站出来。
     不归之路。可是,他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最可悲的是他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自掘坟墓。什么原因让他走上不归路,作者将思考留给了读者,可以总结出主观客观的很多原因,让人明鉴。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所在吧。
     汉奸令人唾弃,“然而汉奸并非生就一幅汉奸的面孔”,作者笔下的汉奸让人恨却又免不了为他惋惜,让人爱而又免不了受人责骂。
三、 写环境,浓墨重彩却意在言彼。
精卫爱梅,作者更是将梅在文中绚烂到了极致。站在梅花旁的少年历经梅花的几次变色,充满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梅本为高洁坚贞之灵物,这“变”是否会是主人公日后“变节”的预兆?
   作者笔下的环境描写总是给读者以猜想的欲望:
        有读者说:作者在写袁世凯的时候,描写雪景“呈现龙的形状”是预示这个皇帝做不长。能给读者这样有趣猜想的还有很多。
        看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1897年的冬天,番禺县城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低温天气。黄昏已近,夜幕低垂,西风渐紧,街上稀疏的几个穿长衫的行人,袖着手,缩着头,匆匆走过街口。街道两旁的店铺正在提前收拾着摊位,关门掌灯。街道两边的树木,树叶儿也像病了似的,一阵风过,一匹匹怏怏坠落。”这不是一个病态的大清帝国的象征吗?
       小说像已拍摄好了的电视剧,景物的渲染总是与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样的例子不需要列举。
       一个好的作品不仅是读者愿意读,读者能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收获,也算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吧。这不是单纯点击率能说明的问题。
作者: 极品@男人    时间: 2010-8-8 11:12
平生第一次读书,读的是《国家公敌》,就瞎写了几句,受到了嘲笑,受到了鼓励,于是再做个总结,表示读过此书,而且态度认真。
作者: 风生水起    时间: 2010-8-8 12:17
您滴态度确实认真,学习了
作者: 梦妮    时间: 2010-8-9 08:42
一直在猜,极品男人是谁呢,能写出这么透彻的书评,实在令人佩服。
作者: 三月    时间: 2010-8-9 09:20
平生第一次读书,读的是《国家公敌》,就瞎写了几句,受到了嘲笑,受到了鼓励,于是再做个总结,表示读过此书,而且态度认真。
极品@男人 发表于 2010-8-8 11:12

佩服你!
作者: 极品@男人    时间: 2010-8-9 10:03
一直在猜,极品男人是谁呢,能写出这么透彻的书评,实在令人佩服。
梦妮 发表于 2010-8-9 08:42


人缘不行啊,都不认得俺
作者: 极品@男人    时间: 2010-8-9 10:04
佩服你!
三月 发表于 2010-8-9 09:20

得到版主表扬,心卟通卟通地高兴
作者: 沮水愚人    时间: 2010-8-9 10:20
强烈要求楼主公开身份
作者: 只若初识    时间: 2010-8-9 10:33
平生第一次读书,读的是《国家公敌》,就瞎写了几句,受到了嘲笑,受到了鼓励,于是再做个总结,表示读过此书,而且态度认真。
极品@男人 发表于 2010-8-8 11:12

平生第一次读书。。。。。。
------日白的。
高人不露相,惹人猜测忙
作者: 极品@男人    时间: 2010-8-9 11:22
强烈要求楼主公开身份
沮水愚人 发表于 2010-8-9 10:20

总版主啊,我是新来的,报过到的.作过自我介绍的.身份是公开的,只是大家都不认得我,这有什么难呢,总版主请客,把我介绍给大家吧.
作者: 毛月亮    时间: 2010-8-9 19:15
一部好书,再遇上一个用心的好读者,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很幸运的事情了!
读罢之余,也很感动!
作者: 原野栀子    时间: 2010-8-11 10:24
在《国家公敌》的评论中,依稀记得人们说:极品@男人好像是个很会泡女人的人;极品@男人好像是个画家;极品@男人好像是个高妙的评论家,真是像雾像雨又像风啊,你敢说你是谁,我就敢崇拜你
谭岩的《国家公敌》有你这样的读者跟评论,真是羡慕!
作者: 苦丁茶    时间: 2011-4-21 13:40
呵呵,大家对作者的好奇高过了对原帖的关注。
作者: 日古子    时间: 2011-4-21 20:02
谭岩要请客,客人是楼主。
哪位转告一声。




欢迎光临 (http://www.yaw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