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3465|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远安地名故事二百篇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1 20: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16 编辑

    笔者准备在此栏目发表200篇远安地名故事,以征求广大读者意见,若有异议或补充意见,请在此跟帖说明或单独与笔者联系:电话13972534165,QQ309391379。

远  安
      清朝时期远安县志云:“自秦立郡邑,而《周礼·职方》氏之旧,渐不可考。况汉唐以来,建置寖繁。即远安一区,或称临沮,或称高安。隶之汶阳,隶之峡州,隶之荆州”。又云:“远邑在汉为临沮,在晋为高安、后周始改为远安。”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置临沮县,“以其临沮水故曰临沮”。
      公元401年(晋隆安五年),县治自洋坪铁金熔、黄家台迁往旧县亭子山,以其居高而安,易名高安县。
      公元559年(北周武成元年)易名远安县,但在历朝时而也称高安。“远”指近猺而远(距离少数民族较近,距离朝廷较远)。“安”指安置、安之;系沿用高安之安。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县治自旧县迁往东庄坪(今鸣凤镇)之北关。其间,1634年(明崇祯七年)至1666年(清康熙四年),县署在鸣凤山。
      “远安”,旧志解释为近猺而远且安;俗语解释为永远平安;今含义增为宁静致远,安祥和谐。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60#
发表于 2017-2-21 17:49: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依山 发表于 2017-2-18 15:43
计划今年要出一本书,初步定名《远安地名故事》,目前正在编辑,到时候我赠你一本

那就谢谢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4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铜川市 电信
欢天喜地 发表于 2017-2-13 16:53
我想把张老师的这些大作收集起来,不知老师允许否?

计划今年要出一本书,初步定名《远安地名故事》,目前正在编辑,到时候我赠你一本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7-2-21 17:49 那就谢谢了!  详情 回复
58#
发表于 2017-2-13 16:53: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我想把张老师的这些大作收集起来,不知老师允许否?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7-2-18 15:43 计划今年要出一本书,初步定名《远安地名故事》,目前正在编辑,到时候我赠你一本  详情 回复
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0:32: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21 10:35 编辑

望屋山
      望屋山位于茅坪场镇铁炉湾村四组,西距村委会4千米。东邻蔡家坡,南至大岗,西连山脚,北靠傅家河边。面积0.2平方千米,有村民5户、18人农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经济来源以种植香菇和务工为主。地下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石等资源。山上长有银杏、椴树、栓皮栎、马尾松等。
      这里民风纯朴,人们勤劳善良,特别是后辈对长辈都十分孝道。这地名最初叫傅家山,后被村民叫成望屋山。
      相传早年在傅家山麓居住着一户傅姓人家,养育了四个儿子,母亲死得早,都是父亲含辛茹苦将其拉扯成人。因此地当时环境极差,可谓穷乡僻壤,山路崎岖。四子长大后,在此地娶不了媳妇,只有一个个到外地成了家。家中仅剩下这傅姓老人独自生活。老爹一年年渐老,儿子们隔老爹都在十里八里,不可能天天陪在老爹身边,怎么办?于是,四个儿子聚到一起商议,定岀了一个办法:从老大开始,兄弟们每天轮流回家一天并住一宿照料,这个没有书面的口头协议便定了下来。就这样,儿子们天长地久坚持着,村里人都羡慕傅老爹有这样孝顺的儿子,都说老爹是前世修来的福份,傅老爹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父亲见儿子们很辛苦,多次恳求叫他们不要来了。但儿子们都履行自己的承诺坚持了下来,就连孙子们也常到山里探望老人。这一坚持就是十年,直到老人含笑离开人间。父亲死后,儿子们望着这屋守孝三年。这在当地成为美谈,傅家山渐渐被村民淡化,当地人习惯地称此地为望屋山。
      在望屋山方圆十里八乡,提起傅家的孝道可谓家喻户晓,在村子里,只要哪家有对长辈不敬者,村民们便用这一孝例进行教育。时间一长,也就成了村规民约了,自然就定格成为民风了。
      “百善孝为先”,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上述故事虽无法考证,但望屋山的故事却经久不衰,长期流传。


56#
发表于 2017-1-19 23:34: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依山 发表于 2017-1-19 11:22
时知事那儿      时知事那儿位于石桥坪村西南处,因山东举人时克英,号隐村,在远安任知事时,在此地出资购 ...

又一个地名好故事,顶赞!
5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1:22: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9 11:27 编辑

时知事那儿
      时知事那儿位于石桥坪村西南处,因山东举人时克英,号隐村,在远安任知事时,在此地出资购一名宅,经修善,准备退位后在此安度晚年,被人们称为时知事那儿,由人名变为地名而得名,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数千年封建统治宣告结束。明国初年,基层政权承袭旧制,各县县令仍称知县或知事。1916年,即民国五年,山东举人时克英任远安县令,成为远安最后一个知事(1925年改称县长)。
      时克英,好隐村,生卒不详。在任远安县任职期间,为官较为清廉,口碑不错。1917年(民国六年)石桥坪发生一起命案,他亲临现场勘验,查明真相,秉公办理。案结后,率衙役来到石桥坪西部的龙王沟前,朝东俯瞰,只见此处一坪如坁、田园似画、山环水绕、林木葱郁、桑茶翠绿、花果飘香、气候宜人,确为赋闲度假,颐养天年的“世外桃源”,便萌发了离任后来此隐居的念头。于是将李氏一老宅购买,出资翻修整治,建八字大门,设前后花园,植柳栽竹,修渠引泉,以备卸任后来此安度晚年。
      旧时,普通百姓是很难见到像县令以上的“大人物”的。时知事亲临地处偏僻的石桥坪办案,轰动山乡,风传农家。此时李、赵两户人家各喜得贵子。李姓为“大”字辈,取名
“官”,乳名“知生”,取“知事”之义;赵姓属“登”字辈,取名“位”,刚好是大官登位,均与时知事到此有关。然这几位百岁老人早已作古,只为后世留下这些趣闻。
      不知是因狼烟四起,军阀混战,惧怕前途未卜,还是另有他任,迫其离职告老还乡,此后时克英再也没到石桥坪。其古宅被一个人称王相公的秀才据为己有,一住多年。王相公即入住“县令”古宅,为感时公恩德,采巨石为其刻碑立传。高约五尺、宽三尺的石碑,正面刻有“时隐村”三个大字,背面记录了时公的主要功德。惜此碑被后人砌于房基之下,要顺房下的阴沟爬行数米,方能窥其端倪。古宅也因年代久远而面目全非。唯有宅前溪畔的百年老柳树见证着历史沧桑。

      (感谢旧县镇地名普查组不辞辛苦,多次深入调查,方有此地名故事)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7-1-19 23:34 又一个地名好故事,顶赞!  详情 回复
5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4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8 15:45 编辑

石桥坪
   石桥坪位于旧县镇西部,为石桥坪村大的村落。距旧县镇政府驻地30千米,距县城23千米。东与徐家庄村接壤,南与龙泉村、北沟村相连,西北与嫘祖镇荷花店村、田家场村交界。总面积28.01平方千米村民997户,2721人      
      据《远安县志》载:石桥坪原高山大湖。宋、元时期,有钱、罗、毛三姓家族自外地迁徙至此,在湖周边及湖中岛屿上定居,石桥坪始得开发,后陆续有李、韩、赵、徐、田、王等家族迁入,形成了多姓杂居的村落。
      湖的北边有一天然石桥,人们出行必经此桥至石桥垭,下长岭沟,到杨林口,始达县城。石桥坪便因此而得名。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里不再是湖,而四周是山,中间一大坪,此桥因水土淤积而深埋地下,已不复存在,无从考证
      石桥坪风景优美,景点众多,诸如“石桥寺”、“”、“罗半边”、“钱半湖”“毛半坪”、“响水潭”、“白马山”、“石船沟”、“ 鴨子石”等,清康熙年间远安举人、台湾彰化知县谈经正曾有诗赞云:
      云回霞举万峰连,一壑鸣泉一壑烟。
      骇浪排溪走白雪,长风吹壁立青天。
      寒深家自衣松火,岁俭人犹餍石田。
      不是蚕丛闢往径,桑麻应共武陵传。
     但更多的是故事,可以说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故事,民间故事多达上千个,据长江岀版社岀版的《石桥坪的民间故事》一书就收录故事达五百多个。因篇幅原因,这里选揖一个小故事以飨读者:
    在石桥坪的正北面有一座寺庙叫石桥寺,那庙虽不大,门前四棵参天柏树四季常青,寺内装饰豪华,萨罗汉、红绸香案、大钟响鼓等样样俱全。最令人神秘的是这寺庙只供奉着十七罗汉,这是怎么回事?
    传说从前,鲁班大师得知石桥寺修好后寺里无罗汉,就连夜在广坪山下的罗汉峪沟雕了十八个罗汉石像。他刚雕好天就要放亮,没得时间把罗汉们送进寺中,于是对众罗汉说道,趁天没放亮,你们自己跑上山进寺吧。这十八罗汉一听,摸黑就往石桥寺里跑,半途中,一罗汉鞋子跑丢了,回去找鞋,天已大亮。白天神仙是不能现形的,这罗汉也就无法进石桥寺了。
    这虽为民间传说,但石桥寺的十七罗汉所用石料却有讲究,在当地方圆百里是无法找到相同的石料的。每个罗汉重达七八百来斤,又是如何弄到石桥坪寺中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发人深思。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36: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8 15:37 编辑

      花梨园隶属于洋坪镇双路村委会,位于双路村六组。
      传说汉武帝刘彻置临沮县(公元前140年),县治故城在今双路村的黄家山,远安咸丰县志云:“汉临沮故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岸后三里许,今名铁金溶。黄家台土人耕田,每掘得城砖块三五块不等”。
      花梨园本意是指花栎树林子,由于县衙在此,按照皇家园林风格建造,故名“花梨园”。公元306年前后,我国风水学鼻祖郭璞为远安县令时,在此绾印,并为《山海经》等著作作注,在宜昌建“天然塔”,在清溪写游仙诗,成为我国游仙诗祖师。
       由于临沮故城屡遭战火,又常遭水患,公元401年,县治被迫迁往旧县亭子山,并易名高安县
      远安古人有古风诗赞曰:《临沮故城》覃仙根(清·道光德安府训)
      临沮故城无遗址,庞眉老人为余指。
      土中时有女墙砖,耕者得从男亩里。……
      凤笛龙笙总渺茫,高陵深谷互沧桑。
      清风不识刘郞浦,明月尚过汉室疆。……
      太息人间万事非,一天寒雨鹧鸪飞。
      繁华消尽空尘土,原上青青草自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3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联通
夜红山
      夜红山位于洋坪集镇域内距村委会约0.5千米。东邻洋坪村六组,南邻洋坪中学,西邻刘家山,北邻蔡家湾村。此山在洋坪集镇的北面。海拔240米,山长1.2千米,宽1.1千米。山势东西逶迤,北陡南缓。山体面积0.5平方千米,系红砂岩石质,易风化。
      传说山岗下住有一农户,农田的麦苗常被动物他白天守护,却不见牛羊下田来。于是他晚上下田暗中观察。到了深夜,山岗突然发出光来,照红了田野,同时山岗裂出一条缝,缝中走出来一只羊,羊眼如同猫眼闪闪发光,跑到田里吃青苗,吃麦苗便钻进了山岗。第二天,农户便请来几个人,凭记忆,在羊进出的裂缝处挖山不止,果然挖出一只雕刻似的石羊。人们用铁钻钻破石羊的头,血流如注,染红了山岗。此后,山岗的麦苗再没有被吃过。夜红山的名被传下来。
     洋坪系一古老集镇,形成于明朝初年清嘉庆年间知县詹应甲有诗:“新城旧城接龙湾,昨日移家今日还。为迩洋坪香市近,犁锄买向夜红山。”清咸丰《远安县志》“夜红山在县北五十里,每年二月初,商贾云集,夜中灯火照明,满山皆红,故名”。同治年间,洋坪集镇水路发达,经济繁荣,街市热闹非凡。那时陆路不通,进出货物都是靠木帆船沮河、经沙市进长江水运往返,洋坪有三个码头停靠乌蓬船百余条逐渐成为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各种货物的中转集散地。
      1942年4月,国民军179师师长何基沣倡议并指导在夜红山修建“陆军三十七师抗日战役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此塔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97年8月县民政局投资将在解放洋坪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迁址于夜红山中部,并修建了烈士墓。2011年4月县人民政府投资重新复修烈士墓,并命名为“解放洋坪烈士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