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古城墙 鸣凤古城墙位于鸣凤镇栖凤居委会西面,城墙南北走向,为青砖砌成,内侧则垒土围墙、全长600米。现仅存的城墙西门门洞高3.45米,底宽3.6米,门洞处城墙厚8.4米,高4.2米,城墙外为青砖砌筑内侧则垒土其中。 鸣凤古城墙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年-1469年),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主要是为了设兵备御。至明成化四年(1468年),县治从旧县南迁于此,遂大规模筑城建镇。据史料记载,当时县城“城墙砌以砖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设四门”,“其城门以上各建城楼”,“城楼则遵奉钦定太监令,仿效均州体式,其所治大门、仪门、正厅、后堂东西两廊及百户所、神庙营房次第俱备,有局匠以造兵器、有仓库以藏兵甲,外筑长堤以防水患”。至今,仍可见南城壕和北城壕,深一丈有余。“坚固足恃悍有资”。城墙通用青灰砖砌成,尺寸(单位:米)有三种:0.4×0.16×0.09,0.37×0.18×0.09,0.37×0.17×0.08。砖上文字多为印文一个字,有“固”、“如”、“金”、“汤”、“平”、“贺”、“官”等。 自城墙建成至今,罹战乱,经水患,圮火灾,几经劫难,几度兴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咸丰二年(1852年)、同治五年(1866年)曾三次维修。1935年山洪暴发城墙损毁严重,1940年至1943年抗战期间,城墙塔楼被日军飞机炸毁,及至1948年8月6日远安解放时,古城仅剩下西门一段残垣断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昔日屡经浩劫、几成废墟的东、南、北三面城墙相继被清除和拆走。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相继在临街建筑物中发现了大量已被使用的城砖,见证了古城墙的兴衰变迁。 远安鸣凤镇古城墙,现仅存西面临沮河的一段,是湖北省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1993年,远安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远安县重点保护文物加以保护。1994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宜昌市第一批重点文物。2008年3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 远安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1994年、2002年分别对古城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维修,古老的城墙又焕发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