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3464|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远安地名故事二百篇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1 20: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16 编辑

    笔者准备在此栏目发表200篇远安地名故事,以征求广大读者意见,若有异议或补充意见,请在此跟帖说明或单独与笔者联系:电话13972534165,QQ309391379。

远  安
      清朝时期远安县志云:“自秦立郡邑,而《周礼·职方》氏之旧,渐不可考。况汉唐以来,建置寖繁。即远安一区,或称临沮,或称高安。隶之汶阳,隶之峡州,隶之荆州”。又云:“远邑在汉为临沮,在晋为高安、后周始改为远安。”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置临沮县,“以其临沮水故曰临沮”。
      公元401年(晋隆安五年),县治自洋坪铁金熔、黄家台迁往旧县亭子山,以其居高而安,易名高安县。
      公元559年(北周武成元年)易名远安县,但在历朝时而也称高安。“远”指近猺而远(距离少数民族较近,距离朝廷较远)。“安”指安置、安之;系沿用高安之安。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县治自旧县迁往东庄坪(今鸣凤镇)之北关。其间,1634年(明崇祯七年)至1666年(清康熙四年),县署在鸣凤山。
      “远安”,旧志解释为近猺而远且安;俗语解释为永远平安;今含义增为宁静致远,安祥和谐。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1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20 编辑

沮   河
      沮河原名雎河,因河边有众多的雎鸠鸟而得名。
      沮河记载已知最早见于定公四年(公元前946年),当时写作雎水,东汉以后改雎为沮。辞海解释:雎水,即今湖北省西部的沮水,《左传·定公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哀公六年》“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皆指此。
      百度百科:“雎jū,水名。在湖北省中部偏西。与漳水汇合为沮漳河,于江陵西入长江”。
      雎河得名与地理位置相关。远安同治县志星野·象纬篇云:“《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翼轸鹑尾楚也。”鹑是传说中凤凰类神鸟,雎是王雎、雎鸠。历史上称这一带为“江汉雎漳”。《周礼·职方》记载有楚子涉雎。《左传》、《山海经》、《墨子》以及考古出土的竹简,提到发源于湖北荆山的沮水一律写作雎。
      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既是鸟名,又是水名。雎河意为:鹑尾之地有一条河,河洲有众多雎鸠(王雎)栖息,故名雎河、雎水。沮字是雎字的演变,远安同治县志注明:“沮与雎同。”(沮河的沮,本地人发音至今依然同雎鸠的雎,皆为阴平)
      古人曾称沮河为沮江,历代皆有赞美之辞,唐代名相张九龄诗、明代知府简而可诗、清代知县詹应甲及朱锡绶诗文等皆称沮江。
      沮河全长226千米,自然落差101米,境内流程63千米,调查最大流量发生在1935年,为每秒8500立方米。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2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25 编辑

漳   河
      “漳河”本义是源出高山,流向低地的河流。
      《周礼·职方》与《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946年)》记载有“江汉雎漳”。《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所云“江汉雎漳,楚之望也”。其中的漳,便是漳河。
      漳河发源于保康县的黑林(一说发源于南漳县景山南的三景庄),自北向东南流经南漳、远安、荆门,在当阳的两河口与沮河汇合,称沮漳河。沮漳河经枝江、江陵,于沙市的宝塔河注入长江。全长199千米,我县境内流程37千米。
      漳河滩多水急,调查最大流量发生在1935年,为每秒3480立方米。

4#
发表于 2017-1-1 20:23: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电信
太好了。依山老师辛苦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23: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西   河
      西河为黄柏河远安段的别名,黄柏河为长江一级支流,其主干流在远安境内称西河(意为位于远安西部的河流),又名断江河。
      清朝同治县志云:“断江河在石管之西,山涧迅流,直断大江。河清江浊,划然两色,故有断江之名”。(清朝时,远安县分为十三铺,石桥坪至青峰管望冲一带为石管铺)
      黄柏河发源于宜昌市夷陵区与兴山县交界的黑良山,自北向南流经远安,再入夷陵,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上注入长江。全长163千米,远安境内流程37千米。
      黄柏河自嫘祖镇麻岩屋(三墩岩)入境远安县,流经望家、晒旗、西河、分水、田家场等村,至小峪沟出境。平均流量每秒8.51立方米,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2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鸣凤古城墙
      鸣凤古城墙位于鸣凤镇栖凤居委会西面,城墙南北走向,为青砖砌成,内侧则垒土围墙、全长600米。现仅存的城墙西门门洞高3.45米,底宽3.6米,门洞处城墙厚8.4米,高4.2米,城墙外为青砖砌筑内侧则垒土其中。
      鸣凤古城墙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年-1469年),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主要是为了设兵备御。至明成化四年(1468年),县治从旧县南迁于此,遂大规模筑城建镇。据史料记载,当时县城“城墙砌以砖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设四门”,“其城门以上各建城楼”,“城楼则遵奉钦定太监令,仿效均州体式,其所治大门、仪门、正厅、后堂东西两廊及百户所、神庙营房次第俱备,有局匠以造兵器、有仓库以藏兵甲,外筑长堤以防水患”。至今,仍可见南城壕和北城壕,深一丈有余。“坚固足恃悍有资”。城墙通用青灰砖砌成,尺寸(单位:米)有三种:0.4×0.16×0.09,0.37×0.18×0.09,0.37×0.17×0.08。砖上文字多为印文一个字,有“固”、“如”、“金”、“汤”、“平”、“贺”、“官”等。
      自城墙建成至今,罹战乱,经水患,圮火灾,几经劫难,几度兴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咸丰二年(1852年)、同治五年(1866年)曾三次维修。1935年山洪暴发城墙损毁严重,1940年至1943年抗战期间,城墙塔楼被日军飞机炸毁,及至1948年8月6日远安解放时,古城仅剩下西门一段残垣断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昔日屡经浩劫、几成废墟的东、南、北三面城墙相继被清除和拆走。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相继在临街建筑物中发现了大量已被使用的城砖,见证了古城墙的兴衰变迁。
      远安鸣凤镇古城墙,现仅存西面临沮河的一段,是湖北省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1993年,远安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远安县重点保护文物加以保护。1994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宜昌市第一批重点文物。2008年3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
      远安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1994年、2002年分别对古城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维修,古老的城墙又焕发了青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28: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29 编辑

东  庄  坪
      东坪:意为沮河以东的村落坪地。
      东庄坪位于远安县中部,东至万山厂与南门村接壤,南至安泰大道,西至解放大道,北至凤翔路,面积2.5平方千米。
      东庄坪1466年开始筑城,初建时主要是为了设兵备御。1468年县治迁来,其间除1634年至1666年县署在鸣凤山外,其余时间都在东庄坪。1950年属城关区。1957年12月属城关镇。1981年6月更名为鸣凤镇。
      诗曰:东庄坪怀古
      战乱频迁古县城,夕阳回影照东坪。
      近临沮水青云绕,远倚仙山紫气横。
      东岳香灯二贤令,西厢名宦五精英。
      远安文化非贫乏,继续弘扬待后生。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20:3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依山 于 2017-1-1 20:32 编辑

    贾  家  寺  沟
      鸣凤镇汪家村有个地方叫“贾家寺沟”。一条水泥路傍沟而行,路的两边是水田,水田的边上是形态各异的丹霞山峰。沟里的水源来自太平山麓的洞沟,涓涓细流,四季不涸。此处又分为大沟、小沟,各有人户若干。贾家寺沟源于花林寺高楼村龙王台,经董家畈弯转迂回至汪家畈、在鸣凤沮河二桥注入沮河,全长8.5千米。
      贾家寺源于贾尚书。清同治县志云:“贾尚书宅其人时代未祥,相传贾家潭为其遗址”。又云:“贾尚书墓旧志称在县西”。可以料想,贾氏家族后人在其墓地建有家族祭祀寺庙,人称贾家寺。此沟亦名贾家寺沟,简称贾寺沟,远安方言叫做“嘎寺沟”。
      传说古时小沟的凉水井上方的贾家寺由一贾姓和尚住持,那时凉水井是干的,常有米油从石孔中冒出,恰好供贾和尚一人食用。一日,贾和尚心血来潮,欲将冒米油的孔洞凿大,以便能多屯积一些粮油,谁知这一凿,清水涌出,米油全无。所以,为人处世不得贪心。

9#
发表于 2017-1-1 20:42: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好期待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1-1 21:00: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这么多好故事,本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