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开到半腰就不能再走了,顶着炎炎烈日,记者一行在茅坪场村计生妇女委员刘志梅的带领下沿着山路往上爬,一路上,刘志梅一直对屈克萍赞不绝口:“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孝敬老人的就是她一个。”大约是知道我们来,屈克萍迎出来老远。
“来来来,大家吃西瓜,吃糖。”刚坐下,屈克萍热情地招待着我们。“我儿子媳妇儿昨天刚拿结婚证,这是喜糖。”闲聊中,我们得知,儿媳高芳原是四川人,十多年前和父母搬迁到武汉,工作时和屈克萍的儿子相识。问及怎么愿意嫁到我们这山坳里来,高芳有些羞涩地笑了:“我很喜欢他啊,再加上之前我来过他们家两次,觉得家里很和谐,阿姨对奶奶很好,照顾得很周到,我想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也很孝顺,有责任心吧。”不曾想屈克萍的举动已深深感染了刚入门的儿媳。
屈克萍的丈夫郑家能是长阳人,是汪宗玉夫妇的养子,屈克萍是秭归人,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在外地读书,虽然离娘家不远,可屈克萍想着走后老人无人照料,嫁过来24年,她很少回娘家。说到这儿,屈克萍似乎有些愧疚。
2009年夏天,婆婆腰椎间盘突出,因为家住的偏远,屈克萍为了减轻婆婆往来医院做理疗的麻烦,自己借来牵引设备,学着为婆婆做理疗。因为老人体质差,每次只能做1个小时,一天要做5次,屈克萍每天要先帮婆婆吊好牵引仪器后才去忙农活儿,一小时后返回家中帮婆婆卸下仪器,再去田间劳作,每日都如此反复。茅坪场镇卫生院主治医师邵显静介绍说:“汪宗玉老人是我的病人,屈姐学的很用心,照顾得也很细心。后来理疗技术我感觉真是和我们有得一比。”
在玉米田间,辣椒地里,灶台前面,菇棚里,到处是屈克萍忙碌的身影,她既要照顾好年迈的婆婆,又要供孩子读书。屈克萍用她的大爱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充满温暖。
房前的皂角树庇护着屈克萍一家人,山下集镇影子有着屈克萍的希望。她希望女儿今年能如意踏进大学的校门,她希望门前泥巴路能早日变成水泥路,也好带着婆婆看看山外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