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镇福利院座落在群山环绕的西河村,从镇上驱车20多分钟,在一个小山坳里,我们见到了年过花甲的福利院院长张春林。 福利院宿舍前的场院上晒着黄澄澄的高粱,院民三三两两的坐在场边上晒太阳,场院不大,很干净。宿舍边坎儿上,工作人员正给院民洗头,有手艺的陈德军正给院民郭大富剃胡子,一派温馨的景象。
走进厨房,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忙着为院民准备中午的伙食,土豆炖鸡、清炒丝瓜。灶台上,有起锅前专门盛出来的菜,工作人员解释说有些老人不吃爱吃辣,所以在放辣椒前专门留出来一些。刚开始需要一个个去问、去统计,时间长了,工作人员也渐渐摸清了院民的生活习性,有几个不吃辣的,有几个要吃软一点的饭菜的,虽说众口难调,但做饭的时候也会尽量地顾及周全。为了既减轻政府负担,又让院民吃的营养,张春林与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产,平均每年养猪20头,养鸭200只,养鸡150只,种植蔬菜3亩,确保院民每天一顿荤菜,每周四次豆制品。福利院的地不够用,张春林就把自家仅有的1亩地也“贡献”出来,给福利院种蔬菜。每逢传统节日,张春林会安排厨房变着花样改善生活,集体为院民过生日。对瘫痪在床人员,安排专人照料,一日三餐端饭、送水,对严重病人另开小灶护理。
建院15年来,院民人数已从23人增加到85人,其中肢体、智力残疾的有34人,连院长在内,工作人员一共6人,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员配备比例,残疾人人数较多给张春林服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但张春林为了不给政府填麻烦,却从未开过口。
15年来,张春林用心坚守着这个岗位,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现在也没什么家庭负担了,他们都无依无靠的,比我大的我就当自个儿的父母待,孝敬他们。年纪小的,就当自个儿的儿女养。”张春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吴德贵是建院那年进入福利院的,因为不愿住福利院,天天闹情绪,骂人、绝食、不睡觉,张春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老人家身体扛不住,每天都会抽空陪他,有时一坐坐到半夜,到了晚上张春林强行背他进屋,哄他,陪他喝酒,沟通思想。时间久了,吴德贵也慢慢转变了观念,习惯了福利院的生活。后来吴德贵双目失明,瘫痪在床,张春林就一日三餐端给他吃,因晚上无人照料,为了方便吴德贵上厕所,张春林给他准备了个桶,每天早提晚放,这样服侍了6年有余,一直到他离开人世。还有先天性肢残、患有精神病症的谭思亮,被母亲遗弃。入院几个月后,谭思亮病情发作,经请示送往宜昌优抚医院治疗。看着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张春林感觉特别心疼,在谭思亮发病期间,张春林每天都陪着他睡,背着他进医院、上厕所,妥善安置好谭思亮,并安排好人员陪护等一切事宜后,张春林离开时,谭思亮抱着张春林哭起来,不让他走。张春林告诉我们:“当时自己也觉得心里很酸,也想留下来陪他,但是家里还有这么多人也需要照顾。”
由于福利院离镇上远,当过赤脚医生的张春林义务当起了院民的医护人员,院民患了小病,张春林就自己动手,不厌其烦地为院民打点滴、配药。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张春林还制定了“一个标准、二个原则、三个不、四个勤”服务理念,“一个标准”即要求每个工作人员的每项工作都必须以院民满意为标准,每半年开展一次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纳入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内容。坚持“两个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贴心为民”原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每月出勤26天,每天吃住在院,对院民说话要和蔼,服务要周到,视院民为亲人。“三个不”即对院民合理要求不推诿、对特殊性格的院民不厌烦、对残疾人不歧视。“四个勤”,即眼勤、口勤、手勤、腿勤。对此,张春林解释说:“这样一个群体,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走路不稳的,有吵架闹事的,有突发病情的,有不爱清洁的,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我们只有做到“四勤”才能使院民过得安逸舒适。”
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间,张春林一直用“心”在坚守,花甲之年的张春林像一头勤劳的老黄牛,还在默默耕耘着,奉献着他的一点光、一丝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