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地吻痕 于 2015-5-4 18:08 编辑
坚 守 文/低头的温柔
她,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已经50多年了,也就是说在这个院落生活的时光相当于她人生的一大半,是什么促使她在此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呢? 杨锡华老人,出生于1916年4月,四川重庆綦江区人,明年整整100岁了。60年代初,唯一的女儿和女婿在远安工作,于63年生下外孙女,苦于两个人都在工作,幼小的孩子无人照顾,工资又低,没有经济能力聘请保姆。杨太太心疼女儿女婿边工作边带孩子的艰辛,毅然丢下了老家一切,举家来到了远安,没曾想,这一来就是50多年过去,从此阔别故乡了。 后来,女儿相继又生下了两个男孩子,本来家境不算太好的日子越发拮据了。大家都知道,六十年代的中国,所有的人都过着吃不饱饭的苦日子,老人从外地搬迁来,没有了工作,只能靠打零工来帮助女儿一家维持生计。为了让三个孩子过上能吃饱肚子的基本日子,老人起早贪黑,拼命揽活,老人给人做保姆,到食品厂打零工包糖、甚至做过小本生意,有什么活从不挑剔,只为家里三个孙子要吃饭要上学。 老人一生吃苦耐劳,勤劳操持着这个家,一切缘于老人有个健康的体魄。老人一生极少生病,从未住过院吊过针,活到现在近百岁,偶尔有个头疼脑热感冒之类的喝点药休息几天就痊愈了。前些日子,老人不慎在客厅摔了一跤,把眉头处摔了一道口子,只是把医生请到家里缝了伤口,开了一点消炎的药吃了很快就恢复了,说明老人的免预力是很强的。老人除了中年时患过风湿腿有些弯曲,其他并无大恙。如今耳聪眼慧,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服,且不戴眼睛,摘菜削水果这类小事更是干得干净利落。 老人长寿也是有她的秘诀的,首先是饮食起居很规律。早睡早起,从不挑食,早餐一大碗面食,中午一大碗米饭,晚上临睡觉前喝一杯酸奶帮助睡眠,爱吃水果和蔬菜。中午有午休的习惯,但就在沙发上小憩一会就可以了,冬天也如此,从未间断过。 老人长寿除了自身豁达开朗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氛围很和睦。老人和女儿一家生活了50多年,从没有闹过不愉快,女婿待她就如同亲生母亲一般,几个孙子更是争先恐后地孝顺着她,爱戴着她,提起几个孙子,老人指着今年78岁的女婿蔡成春连声说:教育得好,教育很好!老人的意思是说,几个孙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对她非常孝顺。老人用自己的行为获得了家人的敬重,家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对老人照顾得体贴入微。 老人现如今一直住在县气象局院子里,从最简易的平房到现在的楼房转眼又是几十年了,老人的根早已植入了远安这块土地里了,老人过着幸福而安逸的晚年生活。唯一不足的就是老人的女儿于2013年因病去世了,家人怕年事已高的老人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隐瞒着这个消息,每次老外婆问起女儿,晚辈们都谎称病了在住院搪塞过去了,为了他们的老外婆健康快乐的活下去,他们只能编了一个这样善意的谎言。老人心里一直想着女儿还会病愈后健康回来的,还会继续陪伴她生活下去的。 5月2日,家人为老人承办了100岁生日家宴。来自重庆、贵阳、成都等地老家的侄子侄孙们近60人远道而来为老人庆生,看见老家的亲人,老人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眼泪。老人也一定在思念她离别了几十年的故乡吧。 如今,老人还在坚守这个她生活了50多年的家,她还在用垂暮之躯继续为女儿守着这个家!
蔡先生在宴会上深情致词并给寿星拜寿!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