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酒中八仙歌 于 2015-12-15 12:53 编辑
怡情斋闲文——赏美之五
凝 脂
无论古代,还是当下,形容美女肌肤细嫩柔滑时,都会用上“凝脂”二字。
凝脂,顾名思义,就是指凝固了的油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多用来比喻洁白细嫩的皮肤,如:肤如凝脂。宋朝大理学家朱熹对凝脂是这样注释的:凝脂,凝固的脂肪,形容肌肤吹弹可破、光滑、细腻而洁白(《朱熹集•诗经卷》)。囿于此,千百年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真正要知晓“肤如凝脂”的出处,那就还得要从数千年前产生的《诗经》中去考究。《诗经•卫风•硕人》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时,是这样赞美的:“手若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是说: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勾勒出那个处处吟唱民歌的时代,一个自然清新、摄人心魄的窈窕美女——庄姜,以她的绝美仙姿,走进了《诗经》,亭亭玉立在数千年的文学历史之中。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经》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闲情偶寄•声容部》李渔)。李渔的话是说:女子的妩媚有多种形态,但说到底,还是以肤色为其根本。女人本质,唯白最难。作为白的极致“雪”字被视为皮肤颜色的标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诸如“肌肤胜雪”、“肤如凝雪”、“欺霜赛雪”等词语随处可见。另外晶莹、透明、温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饰美女的肌肤。例如五代时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避暑摩河池上作》孟昶)”。单纯的白色并非皮肤颜色的唯一标准,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曹植《洛神赋》中的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红菱”等类似描写美女的词语皆着眼于粉红色。即便是同样描绘杨贵妃的美,白居易的诗“梨花一枝春带雨”着眼的是与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着眼的是与牡丹同色的艳红。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则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古代将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莫过于“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汉孝惠皇后外传》)。你看,清晨的灿灿朝霞映照在皑皑白雪上,单是这意境之美,就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
是啊,衡量美女的标准,就其外观来说主要是色相(或者称容貌),所谓色,指的是皮肤的颜色;所谓相,就是长相。一个美女,除了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婀娜多姿的长相外,还必须拥有肤如凝脂、洁白如玉的肌肤呢。当然,这里特指的是东方美女。无论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还是现今当下人们的赏美心态上,都希望自己喜欢的美女肤如凝脂,欺霜赛雪。但肌肤如玉也罢,艳如桃花也罢,无非是说美女肌肤嫩滑,光洁如莹,让人喜爱而已。也是的,细嫩的肌肤摸在手上、看在眼里总是比粗糙的肌肤让人受用、让人养眼呢。试想想,如果杨贵妃若不是“温泉水滑洗凝脂,梨花一枝春带雨”,怎么能够让后宫三千佳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呢?邻家女如果长得不是“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又怎能够让位列四大美男之首的宋玉欣喜若狂,在那篇《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呢?
然而,最能代表古代绝色美女色相的,恐怕就是人们脱口而出的那句“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里的四大美人了。
所谓“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被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所谓“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说完声泪俱下。她伸手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情景,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便由此得来。
所谓“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所谓“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这四大美人,不仅仅具备了“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美容貌,在历史的长河中,还都先后上演过或激昂、或悲壮、或凄婉、或诡谲的故事呢!
呵呵,真个是:“香滴滴,肌肤冰雪娇无力。娇无力,秋风凉冷,有谁消得?——韩淲《忆秦娥》 ”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