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10307|回复: 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远安村寨 寻访长寿老人(十二)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2-16 13:43: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5-12-16 20:23 编辑

    2015年12月12日一大早,远安论坛寻访小组冒着蒙蒙细雨,又踏上了 “走进远安村寨,寻访长寿老人”的征程。
    今天的寻访是自2014年3月16日活动启动以来的第12站,也是最后一站。寻访小组将前往花林寺镇横岩坪村四组,走访96岁高龄的王宏生老人。
    由远安论坛发起和组织的 “走进远安村寨,寻访长寿老人”大型公益活动历经21个月,走遍全县几十个村组,共走访长寿老人25人,其中100岁以上老人5人,90岁以上老人18人,80岁以上老人2人。
    活动期间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央视著名制片人刘德东亲自参与和指导,以及广大网友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使这次寻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寻访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在广大网友中产生较大反响。活动通过对健康长寿老人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展示和报道,展现了远安人健康、长寿、乐观的生活风貌,给广大民众提供了健康生活的榜样,启示人们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健康。寻访长寿老人的活动至此虽然已告一段落,但论坛及网友对老人的关爱会一直继续。愿天下人健康长寿!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3:44: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本帖最后由 墨云 于 2015-12-18 10:32 编辑

以生命的坚韧拉伸生命的长度

                        文/涂爱华                        
    我想讲一个故事,一位长寿老人的故事,一位长寿老人和她的家族的故事,和一个村庄的故事。虽然我知道,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不能阅尽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沧桑,短短篇幅的千字小文,不能记录一个村庄的沧海桑田。但我仍想用碎片式的记忆和讲述,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
                                                   ——题记
    时间退回到民国九年的1920年八月初七,穷人家的女儿王宏生在远安花林寺横岩坪的王家咀出生。因为穷,幼年的王宏生连脚也没有裹,这让现代人匪夷所思,残害妇女身体健康的裹脚,在那个时代居然被视为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等级的象征,只有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才能裹脚,穷人家的女儿连脚也裹不起。
    在穷苦中长大的王宏生没有三寸金莲,1936年八月二十九,满了16岁的王宏生乘着一顶小轿,盖着红头布,嫁到了横岩坪的孟家冲,做了苏永法的媳妇。
    刚出嫁两月,王宏生的母亲就去世,噩耗从娘家传来,豆蔻年华的新嫁娘第一次品尝到人生比贫穷更戕割人心的苦,那就是生离死别。失去娘亲,她在苏家小心地做着媳妇,虽然也是穷人,但苏姓在孟家冲是一个大姓,同族的婶娘有时会不无遗憾地说,姑娘是个好姑娘,只可惜了是一个大脚板。
    坏命运只要一起头,不幸的事情便接踵而至,比起大脚板,那些不幸就像水流下坚硬的暗礁,任凭怎么躲都躲不过,只能硬生生地去碰触,去遭遇。在接下来数年的时日里,王宏生先后孕育了几个胎儿,但都没有等到瓜熟蒂落,就胎死腹中。又过了几年,丈夫苏永法开始生病,28岁这年,丈夫去世,阴阳两隔的诀别,让她从此成了寡妇。这一年是1948年,她也才28岁。
   命运多舛,苏姓人并没有硬要撵她出门,几年后,丧夫的王宏生在苏姓婆家再婚,招宋永志上门入赘,宋永志改为苏永志。婚后,王宏生再也没有生育小孩,她似乎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时间到了1970年,王宏生已经50岁,作为女人,膝下无儿无女,养儿防老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急迫。孟家冲后山坡的一户苏姓人家,生养有儿子女儿一溜七个,在这七个兄弟姐妹中,王宏生看上了苏家老大苏圣龙,她喜欢这个孩子。
   苏圣龙生于1953年,当年17岁,已经在大队的小学当了两年的民办教师。王宏生夫妇到苏家提出认苏圣龙为自己的养子,苏家答应过继长子。这之前,王宏生夫妇俩先后认养过两个儿子,也许是做母子的缘分不够,都没有结果。这一次,王宏生又筹出钱,扯当时最好的布,缝了一套新衣裳,在腊月将苏圣龙从后山坡接到了自己家里。从此,王宏生有了自己的儿子。
   有了养子苏圣龙,王宏生和苏永志夫妇这个单调的家,有了寻常人家所有的的生气和活力,那是孩子带来的家庭的生气,少年带来的旺盛的生命活力,更是家庭由此而生的的希望和活力。
   养父脾气暴躁些,有时候会对养子吼一两句,但更多的是克制。山里人勤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轻人瞌睡大,学校不上课的时候,苏圣龙在家难免会睡过了头,养父忍着性子倒好洗脸水,尊请儿子洗脸,用老子对儿子的“伺候”,指教儿子贪睡的不是。苏圣龙了解了养父的脾气,作为民办教师的他并不计较和在意。但养母王宏生性情温和,对他这个养子既看重,又尊重。一辈子,苏圣龙都是养母的主心骨。
    人的生命进程一如庄稼进入季节的生长,1974年,苏圣龙已经21岁,王宏生开始为儿子张罗婚事,这一次,她又看上了同村的姑娘李培秀,李培秀出生于1951年,比儿子年长两岁,姑娘能干、开朗,她托人提亲,说和亲事。
   亲事说成了,困难年代,当父母的拿不出现钱,好在苏圣龙每月有固定的工资,他托人购买了六条香烟,一包糖,办理婚事。舅舅,也就是养母王宏生的娘家哥哥上了4元钱的贺礼,在那个年代,4元,实在是一个大人情,由此可见,王宏生乃至她的娘家人,都对这个过继的儿子是多么看重。结婚后的当年五月,已经当了四年民办教师的苏圣龙通过考试,到当阳师范进修读书,1976年毕业,转为公立老师,调到河口小学任教。
    成家,立业,苏圣龙人生的重要事件,都一件一件在完成,人生,正一步一步往前走。孟家冲的这一户人家,开始迎来好光景。
    人生的风景,恰如四季的更迭变换,有跌宕,有起伏。1976年年初,苏圣龙的大儿子,也就是王宏生的长孙出世,之后,二女儿三女儿也相继降生,家里的人口陆续增添到七口人,有儿有女,真正是人丁兴旺,老来得孙的王宏生,一心一意照看孙子,满心的欢喜和满足。
    眨眼间苏圣龙的二女儿已经七岁,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七岁的二女儿在上学路上被疯狗咬伤脸颊,医治无效而亡,苏圣龙为护女也被疯狗咬伤腿部躺在医院里救治。
    世事常变换,在苏家最好的光景,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却又被无形地牵引着来到这个家。
    幼女皁殇,一家人哀痛不已。这悲伤笼罩的一家人,有一天晚上,听到从大门外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们打开大门,看到门外放着一个襁褓,襁褓里裹着一个男婴。里面有一个纸条,“知道你们正失去了孩子,也知道这个家里的老人喜欢孩子,现在这个家里的男主人就是老人的养子。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这个还未满月的男孩不能留在身边,现在将这个孩子送给你们,相信你们一家人一定会善待他。”
    王宏生和儿媳妇悉心地喂养这个送上门的孩子,她们用细箩筛筛出最细的玉米面,打成糊糊喂他,孩子像一只乳燕,把吃进的一勺一勺玉米糊糊,都化成生长的力量。奶奶王宏生在衰老,而他,正在长大,他是王宏生这个家族的第二代男孩。她生命中三个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骨肉亲情的男丁,一个是养子苏圣龙,一个是1976年出生的长孙,一个是这个像天使一样降临在她家的小孙。
    彼时,横岩坪的村庄静静的,村里不会再有疯狗。这村里,许多人走了,许多人还留着,只有那大 峡谷的风,年复一年抚摸着峡谷的岩石一如人的深情,那谷底的水,年年月月环绕岩底的河床一如人的眷念。人们期望着,日子往好处走,王宏生盼着小孙长大。有了这盼望,空气里都充满了祥和的意味。


四   
    寒来暑往,星转斗移。如今的孟家冲按行政区划,属于花林寺镇横岩坪村四组,组里有42户人家,120多口人,整个横岩坪村有247家农户,700多口人,这700多口人中,常年有300多人在外打工。王宏生老人的长孙和小孙都已经结婚,居住在横岩坪山外的城里,孙女也早已出嫁,离她最近的是养子和儿媳,她和养子苏圣龙的母子情,到如今已经跨过了45年。
    45年的光阴,对人的一生是多么弥足珍贵,当年的五旬农妇王宏生,如今已经95岁高龄;当年的17岁少年苏圣龙,如今也已经62岁,早已从学校退休。
    从年轻的时候,王宏生的身体就不好,二十多岁的时候眼睛曾一度失明,所幸后来又恢复了视力。老伴儿健在的时候,生产队的劳动主要依靠老伴儿。后来分田到户,九十年代老伴儿去世,她一个人耕种,自己驾着牛耕地,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庆幸自己是个大脚板。记得有一年秋天打摆子,两亩五分地的玉米没来得及采收,等病好的时候,地里的玉米差不多被鸟吃了个精光。这样她一直撑着把地种到83岁,才将她名下的土地交给了儿子。
    老伴儿离世前,养子苏圣龙和儿媳已经另建了新房,王宏生和老伴儿一直住在老屋,老伴儿去世后,王宏生仍然一个人守着七间老房子,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身体的毛病也越来越多,一只眼睛疼痛失明,还曾经遭遇两次严重的摔跤,最严重的一次,摔伤了筋骨,落下疼痛病。为了照看方便,2014年,养子和儿媳将她接到身边,屋挨着屋,但饮食起居各自为主,老人所需物品随取随用,老人有一套自己的作息规律,三餐俱早,每天也早睡早起。
    仁者寿,虽然有这些那些毛病,但老人的身体无疑还算健康,翻过2015年,就迈进了96岁的门槛。老人的记忆尤好,记得六十花甲子的时候,儿子给她做过一次大寿,记得刚嫁过来的时候,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三赶新人会,正月里玩灯和采莲船一直到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开始忙碌农事。
   过去那些时代的艰辛和艰难,都在老人的心里打下烙印,记得翻过几架山去砍柴火,记得缺吃少穿的年代,一放工就在地里寻野菜,有一次带着一个富农的老婆寻苦苦菜,队里的干部批评她没有阶级觉悟,罚了她两天的工。
   老人的记忆,已经成了横岩坪的过往。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一条龙生产、土地分田到户,到现在国家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横岩坪像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已经沧海巨变。
    王宏生有时会自言自语地絮叨,父母走了,哥嫂走了,丈夫走了,发小走了,就自己还活着。是啊,活着,尝尽人间滋味;活着,以生命的坚韧拉伸生命的长度。
    因为老人们活着,横岩坪的历史记忆便格外鲜活,村里新上任的80后村支书,辞掉了城里年薪十万的工作回到村里,发誓要把村里换一个样子,通了水电路,再通互联网,种下核桃树,接下来还要开发旅游。村支书的目标,是要让村里人都富起来。
   说起这个80后村支书,王宏生还是她的亲姑奶奶,孟家冲的姓氏,主要是苏姓和王姓两个大姓,村里人转来转去,几乎都是三姑六姨、大叔二伯的亲戚。就是这个后生,他要让姑奶奶,让横岩坪的长辈,让横岩坪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因为活着,王宏生才可以看到苏姓和王姓一代代的后生,才有她所爱的养子,因为活着,才可以见证横岩坪的变迁,才知道爱是生命最重要的延续。
   活着,一定要好好活着,用生命的坚韧拉伸生命的长度。
   因为活着,才有一位老人和一个村庄的故事。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8-12-13 10:39 以生命的坚韧拉伸生命的长度,写的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8 16:23 多情的文字,记叙了世纪老人丰厚的岁月,激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6 16:46 老人是一本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6 16:25 老人,是历史。老人,是财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6 14:28 活着的老人,活着的村庄,活着的历史。  详情 回复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3:45: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15-12-19 00:05 编辑

老  兵
文||凃爱华
  
        在远安县旧县镇安鹿村一组,有一个小地名叫安洋坪,这里居住着一位老兵徐崇泰,他出生于1928年正月17日,今年87岁。
       2015年岁末,一个薄雾弥漫的上午,我们在县城郊、在沮河三桥下不远处的一栋两层楼房里,找到徐老的家。老人身量不高,却腰背挺直、说话中气十足,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一行人倾耳聆听这位老兵的故事。
     徐崇泰是家中长子,脚下还有一个弟弟,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他就开始跟着父亲耕田干农活。由于力气小,一张木犁还得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提得动。有一年倒春寒,已经一尺高的麦子,一夜间全冻成了白霜。季节不等人,毁麦田整秧田,冻成一坨的麦苗缠住犁铧,牛耕不动,他更提不动,牛也叫,人也哭,真是活遭业!那时候本就民不聊生,再遭遇天灾年成,穷人家真的是好不凄惨。
     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徐崇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由于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中,其时国民政府仍在全国各处抽抓壮丁开赴前线作战对日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立即又把枪口对准了共产党。于是解放战争爆发了。提心吊胆的徐崇泰到了20岁弱冠之年,远安也即将解放。时年1948年,辽沈战役即将打响,国民政府再也顾不上原先制定的“放牛的不能抓丁,撑船的不能抓丁”抽丁政策,放牛娃和渡船艄公都成了抓丁对象——穿上军装,戴上帽子送到前线去当兵。这年弟弟才九岁,徐崇泰到外地亲戚家躲了一个多月,又回来放了一个多月群牛,每天晚上也不敢落屋安睡,借住在邻居家。躲避中徐崇泰想,与其这样终日躲着,让保长有一天去封自己的房子,让家中老母和幼弟不得安宁,还不如自己豁出去当兵,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也是老天要成全他的孝心,这天晚上他借住的地方被人告了密,保长带人抓住了他,当夜被抓的,还有一个在安鹿渡口撑船的艄公伢,到是一个汪姓的乡邻,因跑骡马运输家中有钱,给保长送了一匹好布,保全了儿子未被抽丁。
      1948年五月初五(县城还未解放),徐崇泰和其他被抓的壮丁从远安出发,步行到宜昌,从宜昌坐船到武汉,在武汉和湖北其他地方的壮丁会合。各地来接兵的长官一听说是湖北兵表示都不要,因为湖北兵很狡猾,太会逃跑了,稍不注意,就逃回了老家,让接新兵的人防不胜防吃尽苦头交不了差。他们被临时安顿在佛教会,未出过远门的乡土人对江城水土不服,加之饮食卫生俱无保障,很多壮丁患了疟疾。一个壮丁所幸死在佛家会,被传教士用棺木收敛安葬,并为他诵经超度。
      数日后,壮丁们被带离佛教会,从武汉登船辗转上北方前线,出发当日,一个患疟疾的壮丁已气息奄奄,过桥时被直接从桥上扔进了长江。
      徐崇泰和大家踏上兵役之路,这也是国民政府在大陆执政期间抽的最后一批壮丁。武汉——秦皇岛——山海关,数天数夜,由长江入海北上。水上风大浪大,壮丁的疟疾还没痊愈,不断有人拉稀,封闭的船舱里臭气熏天,有抗不过死神的壮丁,尸体就被丢在了沿途的长江和内海。到达河北,壮丁被收进部队,往返于秦皇岛、山海关行军和练兵,徐崇泰被编在军直属炮兵团。在秦皇岛,徐崇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姓刘的国民党军长,个子不高,煞气却大,每周一会,每次会后必要枪毙一至二人,皆因新兵逃跑、老兵嫖娼等各种违纪行为,军纪到也严明。这样时间到了夏秋,北方的花生已经成熟,兵们常到地里偷挖百姓的花生。此时,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已经打响,国民政府不顾一切抓壮丁,就是要他们为着这些战争而来,这是壮丁无可选择的命运。本来徐崇泰所在的“国军”是为参加辽沈战役的,哪知9月战争一打响,林彪指挥的“四野”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打得国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东北很快解放。不久,徐崇泰所在的国民党部队溃逃到天津,准备死守天津城。
      1948 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二十多天后,即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城,天津
解放。徐崇泰和其他炮兵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那一天天气冷得不行,他和众多俘虏被带到一个巨大的场子里,接受缴械。四周架着机枪,此前在国民党部队,他常常听长官说共产党部队对国民党俘虏不是挖眼睛,就是活埋,要不就是“机枪点名”。此刻他想,这是要死了吗?但随后,解放军长官开始大声指挥他们,“步兵站到站这一边”、“炮兵站到那一边”,所有俘虏被悉数收编参加解放军。徐崇泰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名新兵,仍然分在炮兵连。随后召开新兵诉苦会,徐崇泰上台控诉,讲述他被抓壮丁的悲惨经历。1949年的农历新年,在解放的天津城,解放军老兵给他送鞋袜,白天煮饺子,晚上将最暖和的炕头让给他睡,着实让他感动。
      1949年农历二、三月间,徐崇泰所在的解放军部队从天津挥师南下,准备参加解放湖北武汉的战斗,哪知到达河南,就得知武汉解放。部队继续步行南下,由于是炮兵部队,沿线重要桥梁多数被“国军”逃窜时炸毁,要工兵紧急抢修才能通过,因此他所在的部队推进缓慢。5月下旬抵达武汉,武汉被先头部队解放,6月中旬抵达南昌,南昌又被先头部队解放,10月下旬抵达广州,广州照样被先头部队解放。部队在广州的中山大学驻扎下来,为解放海南岛做准备。徐崇泰所在的部队在积极准备解放海南岛军训同时,还积极配合地方部队开展工作,站岗放哨,保护安全,维护秩序。1950年5月1日,他所在的部队即将开赴海南岛,中山大学突然传来海南岛全境解放的胜利消息,大学生们走上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庆祝海南岛解放。随后部队继续驻守广州,士兵们开展文化大学习,全军学文化,从小没有上过学堂的徐崇泰开始认字,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一批又一批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3年正月,徐崇泰所在的部队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从广州出发,到东北,经安东(即丹东)、凤凰城,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在朝鲜,徐崇泰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这场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大战役。这场战役迫使美军在停战书上老老实实签了字。徐老说,那一晚,几千门大炮又对准了敌方阵地,美军如若不签字,金城守军阵地又将是一片火海、、、、、、徐崇泰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艰苦。
      作为炮兵,他不能像步兵一样和敌人面对面作战,往往相隔几十公里,只能用手中的大炮射向远方的敌军阵地。他战友们们只能在停火的间隙吃一小块压缩饼干,夜晚守着炮架睡觉,随时准备轰击敌军的阵地。
      有一次,他在进入前方阵地的时候,掉了队,战场阵地大,战线长,到处是隆隆的炮声,要找到连队,必须穿过一个美军封锁区大东沟。封锁区枪炮不断,火力密集,他隐蔽观察许久,终于摸出了美国兵的规律,每天早上七点至九点,中午十二点至一点,晚上七点至九点火力最为猛烈,由此他找出空挡穿过封锁区找到连队,又奉命带领战友机智往返大东沟向前方火线搬运炮弹,顺利完成炮弹运送任务,立了一小功。
      金城战役告捷,朝鲜战争业已结束,1955年2月,徐崇泰和先期回国的部队离开朝鲜回国,三月他从部队回到远安,此时正是春季,故土沃野千顷,社员们正在割麦。第二年,徐崇泰经人介绍,和安鹿同村姑娘易小兰结婚,易小兰命运悲苦,日寇扫荡远安时父亲被鬼子用刺刀挑死,母亲改嫁,五岁就成了孤儿。徐崇泰年长易小兰七岁,他一生善待妻子。
      经历了枪林弹雨,徐崇泰格外珍惜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生产队劳动中他有使不完的劲儿,挑担子一挑三百多斤,先后当过保管员、记工员,当民兵教员在全城关镇一举夺魁,为村里抗回红旗。
      徐老自我评价一生做事凭良心,乐于助人。或许正是天佑善人,他历经战火却保全安康,尽享盛世高寿。现在民政部门每年给他发有优扶款,另外她和老伴儿每月还有长寿金、低保,晚年生活基本无忧,只是老伴儿身患多种疾病,每月要固定开销一笔医药费,洗澡、穿衣等日常事务均依靠他照顾料理。但数年来徐老毫无怨言,总是乐呵呵地开导、安慰老伴儿。
      徐老的儿子常年在外跑客运,儿媳在超市上班,种菜地,做家务,照顾老伴儿和孙女,基本都落在徐老的身上。我们来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张罗好一家人的早饭,因为老伴儿行动困难,视力也已经模糊,他盛好饭送到老伴儿手上,又给她夹菜,老夫妇相濡以沫近六十年,已若左手与右手,一切举动都再自然寻常不过,然而正是这寻常,让我们大家的心里泛起点点温情。
      初晴的早上,太阳很好,我们走的时候,徐老在阳光下相送,话题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他关心国家大事,大声地对我们说,“日本想打钓鱼岛,是不可能的,中国现在不是好欺负的。习主席出访各国,就是要搞好关系,把亚洲紧紧地握在一起,还要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这是一个老兵的视野,也是他的心愿。我们祝福老兵,祝福徐老,祝福我们的祖国。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5-12-19 19:55 徐氏(藩公宗系)字派:“天子崇教 祖泽发祥 人遵典(倒派)礼 家有纲常(倒派)(中正大光) 修齐在德 传守维章(倒派) 贤能绍起 永远述芳”。徐老的辈份很高啊,现在在世的“崇”字辈的人已很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8 20:29 凃编辑辛苦了,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8 16:25 赞成:“老人是一本书”!  详情 回复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3:45: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本帖最后由 墨云 于 2015-12-18 16:14 编辑

老兵徐崇泰,出生于1928年正月17日,今年87岁。面对我们的来访,忆及往事,老人表情生动,时时微笑,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DSC09666.jpg (337.73 KB, 下载次数: 12)

DSC09666.jpg
5#
发表于 2015-12-16 14:01: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点赞!
6#
发表于 2015-12-16 14:02: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电信
为文所感动。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一个活动,去诠释一个活动。如果这样的活动需要撰写这样的文章,我愿意在某个需要我的时候,听从论坛的召唤。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4:0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细雨蒙蒙中,我们出发!



DSC_0005.jpg (401.88 KB, 下载次数: 10)

DSC_0005.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4:17: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途经宝华寺,路边的风景留住了我们的脚步







DSC_0012.jpg (338.47 KB, 下载次数: 13)

DSC_0012.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4:19: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半山是幽暗的天然洞穴,有清浅的水缓缓流出

DSC_0016.jpg (304.62 KB, 下载次数: 13)

DSC_0016.jpg

DSC_0019.jpg (405.86 KB, 下载次数: 15)

DSC_0019.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4:2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 电信
横岩坪,因一条峡谷而闻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