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百合 于 2017-4-17 08:50 编辑
工地医生付桂海 文/深山百合
付桂海老人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年轻时在东干渠工地的时候就是,现年64岁,在镇上一个药店上班,仍是一名尽职尽责的老医生。 采访组在洋坪镇上找到他的时候,是在小镇上的一个药店里,他当时穿着白大褂,正在柜台里给一位顾客称中药,我们进去说明来意,他立刻把手头的事情交给了药店同事,带我们走进了药店后面的一间小屋子,在一股淡淡的中药味道里,他轻言慢语地给我们讲起了40年的建渠往事。 1977年,年纪轻轻的付桂海已是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那年的10月,马渡河大坝开建,不由分说,他背着药箱就上了工地,和那些千千万万的建渠者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每天早上和工地工友一块儿到工地上班,因他和有些工地医生的任务不一样,不需要到沿线工地上去巡视,所以大坝工地上有个临时诊所,其实也就是个简易工棚,他每天把随身所带的药箱和药品就放在工棚里,工地上的工友们有谁不舒服自己会上临时诊所来就医。 工地上干活,受外伤的最多,他每天就是帮受伤的工友们清洗伤口,处理消炎,然后上药包扎,若是受伤厉害的,还得紧急处理后送往洋坪镇上的卫生院,这是他每天面对的第一类病人。 除开这些受外伤的工友,他每天还要面对第二类病人,就是一些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之类的,这类病人就相对简单点,一般开点药就行了,若是碰上严重些的,也得给病人打针,然后给病人开病假条,让病人回住地卧床休息。 在工地上当医生,相对那些铸坝挖土的工友,付桂海就显得轻松些,有病人的时候,他就忙着伺候病人,没有病人的时候也没有闲着。 那时候马渡河大坝工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连和连之间,班组和班组之间,总是在工作任务、工作进度、工作质量上不停地互下挑战书,都是士气高昂争当先进。这个连发誓要超过那个连,那个班组下决心要赶超这个班组,下挑战书不是靠嘴说的,而是白纸黑字要放到对方面前的。 因为付桂海读过书有文化,这写挑战书的任务就落到了付桂海的身上,空闲的时候,他就帮工地上的连队和班组写挑战书。 我们问起当时挑战书的内容,他说已经记不起具体,大致就是一些振奋士气的口号,和一些比较押韵的顺口溜,但中心思想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全面要超越对方。 因为是医生,职业特殊,基本也没有休息时间,常常好几个月才匆匆忙忙回家一次。 付桂海的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是知道的,但工地确实离不开,他也就没有请假。等他终于能抽空回家看到儿子的时候,孩子已经满月了。 1980年的金秋时节,马渡河大坝全面竣工,付桂海才离开工地,历时3年。 采访完毕,临走的时候他告诉我们,那时在东干渠工地的药箱他还好好保存在百井老家。 我们很惊讶,问他问什么还要保存那个药箱? 付桂海老人依旧是用那慢吞吞的语速说:这个药箱陪伴我度过了那段工地时光,留着是对那段岁月的记录,也是一种怀念。 看着老人淡定的笑脸,我眼中莫名起雾。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