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查看: 305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在远安》我来到绑扎班等3篇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5-14 20:09: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沮水愚人 于 2017-5-14 20:35 编辑

      【导语】一支90人的队伍,一群60多岁的老人,一段在远安战斗的记忆,把我们带到40多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嫘祖文化节期间,远安迎来了一群值得尊重的客人,他们来到远安的目的和活动轨迹、感人故事等,本版已有比较深度的报道。
        然而,他们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刚刚从远安返回天津和辽宁的激动仍然在延续,新的再来远安的悸动却又在掀起.......这群人,感动天,感动地,感动自己,更感动着远安......
        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加深这段记忆,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厘清这段历史。前段时间,我收到这支队伍中多次为远安做歌的关志成先生发来的部分文稿,里面有远安三线建设概述,也有他们编撰的《青春在远安》的所有文稿,本版继续将这份珍贵“礼物”在本版展示,以让网友更好了解这群人和这段历史。本帖将先后奉献3篇:《我来到绑扎班》、《拉练——远安的回忆》、《质朴的远安人》。


篇一:                                                       我来到绑扎班
                                                                                       作者:何庆兰
        时间好快,转眼间,我离开远安近半个世纪了。
        漫长的四十六年!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的心中涌动着急迫的向往和真切的思念,即将奔赴久别的——远安!此时此刻,远安时期的件件往事,生动鲜活,尤在眼前。
        一九七二年春节过后不久,公司演出队暂时告一段落,我被派到五营十五连钢筋车间,连长姜成林把我领到绑扎班,绑扎班的班长是高锡奎。这个班有十五位同志组成,年纪大的几位是兴城转业兵,其余就是我们这些锦葫徒工,他们是谢广信,张福信,付蕴斌,刘秋成,郭士春,还有郭立,张俊清。高班长看看初来乍到的我,给我一个铁钩子,我接了过来,看了看不知道是干啥用的,正要问问时,外号叫大江湖(我到班里一年多后才知道他的大名叫张福信)告诉我说:“拿好了!这是钢筋钩,干活全靠它啦”。哦,我明白了,这是劳动工具,就如同战士的枪一样。
       我们的工作场地,就在远安大桥南面、沮河西侧岸边的空场上,我非常清楚的    记得,自己第一次开始钢筋绑扎的构件,是绑檩条钢架。只见高班长把图纸铺在地上仔细看了看,开始布置一天的工作,他的一号徒弟谢广信,拿着领料单,带我们推了个板车,去离我们干活的地二百多米远的下料班拉料,我们用板车来回运了十几趟,把成吨的半成品钢筋拉了回来。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绑扎,高班长摆好铁架子,让我们把4根螺纹钢摆在铁架子上,谢广信拿着钢尺,按照图纸要求的间隔尺寸,用粉笔画上一道道记号,我们在把箍筋等附件,按照粉笔道记号摆好后,高班长的二号徒弟张福信走过来,发给每人一把绑扎线(铅丝),(绑扎线都是“江湖”同学提前用铡刀切好的)并且提醒我们不要浪费。于是,我拿着钢筋钩,照着粉笔道开始学着绑箍筋,开始不会用“枪”,就边干边观察,不久,就掌握了技巧,得心应手了。时间不长,我们就绑好了完整的檩条,大家齐喊“一、二、三!”抬起檩条放到一边,接着再摆料、绑扎……一天下来,我们完成车间规定的全部任务,还用板车把一根一根的檩条骨架送到十四连去,交他们再去支模、浇灌混凝土。后来,按照车间下达的任务,我们绑扎班又绑扎大型屋面板、槽瓦、盖板等等,真是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公司担负的066工程所有建筑物的预制构件钢筋,都是我们班绑扎的。班里的同志非常团结,朝气蓬勃,一有重活大家抢着干,男同志还总是照顾我们女同志。当时我们还有战斗口号呢,“沮河两岸摆战场,争分夺秒为国防!”、“建筑工人不怕难,流血流汗建三线!”、“手拿钢筋钩,眼观五大洲!”、“胸怀全天下,青春献中华!”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和感召下,大家都懂得,我们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着三线建设的大目标,于是,再艰辛苦累也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46年前我在五营十五连钢筋绑扎班的工作小叙。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每每忆起当年的情景,总是感到“累,并快乐着”,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实和激励我的一生。
        感谢大三线!感谢远安!               
               (2017年2月28日)



评分

9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近照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2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与万振荣同学在远安合影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29: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与万荣珍同学在远安合影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31: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旧照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33: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率厂民兵射击优秀选手比赛归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34: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简历】
      何庆兰:女,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入厂,历任钢筋工,团总支书记、厂劳资组干事、公司劳资科干事,1985年到天津石化总公司化纤厂任工会主席。2006年退休。
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40: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篇二:                                                              拉练------远安的回忆
                                                                                  作者:汤秀文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平静的容易使人在记忆淡去,只有那些曾经的历险和艰辛的跋涉,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我一九七零年十月份到湖北远安。时间虽巳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想起在远安大山里的一些往事,还会泪流眼角。亲历我国三线建设的我们,对那段岁月保留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清晰记忆。
       记得是在我们刚到湖北远安不长时间,根据当时紧张的战备形势,为响应毛主席“如果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的11.24批示,在全国掀起了野营拉练的高潮。我们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用人工徒步由当阳岩屋庙火车站往工地运送积压在站内的建筑物资。当时,从岩屋庙到我们万里工地有九十多里,道路只有一条,运输车辆也不够用,工地上急需的物资不能及时运到现场,影响施工进展,因此我们拉练不仅是一种战备应急训练,也是为建三线工程抢时间、争速度的一种举措。
        第一批去参加拉练的,都是选出的身强体健的职工。当时我长得比较单薄,连长说怕我坚持不下来,没让我去,第二批终于有了我。记得那天早上我们起的特别早,食堂早已为我们出行备好了早餐--烙豆沙馅饼,军用壶也装满了水。一切准备就绪,凌晨三点半,带上着平板小推车乘上解放牌大卡车,从工地出发开向岩屋庙火车站。时值冬季,晨风带着寒意扑面而来,但却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到了火车站,天还没有亮,借着月光,大家就开始装车。我们车拉的是办公桌椅等,当时我和连长等人拉一辆车,他个子不高,但却有着高尚的胸怀,像我们父辈一样关心爱护着我们这帮年轻人。他告诉我“你不用拉,只要拽住绳子别松手,别掉队就行”。车装好后,我们的小车上路了。
         拉练开始了。只见路上的小推车连成了一条长龙,在弯曲起伏的山道上蜿蜒前行。遇到上坡时,我就跑到车前面拉,师傅们驾着车,到下坡时,我又回到车的后面,是车带着我跑,一路前行,丝毫不敢放慢脚步,在那一瞬间,只要手松开绳子,就很可能再也跟不上车队了。因此心里就暗自鼓劲加油告戒自己:决不能松手。
         拉练,对一个人来说真是一种磨练:炎热的烈日、崎岖的道路、漫长的距离、炎热的天气,每前行一步,都代表着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自我挑战的历程。热了脱衣服、渴了喝口水,这些动作都要在行进中完成。
         中午时分,简单的吃了一点自带的干粮,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一路上像与时间赛跑前行。带来的水喝没了,连长让我去路边的老乡家要水。敲开门之后,老乡得知我们是建设三线的,特别热情好客,把家中罐子里的水全部都倒给了我们。下午天更热了,不断流下的汗滴折射出坚强与忍耐。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离工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踏着月光拉着小车,咬牙坚持继续前行。收容服务车来到我们小推车旁,连长看了我说:“走不动就上车,跟车回去吧”。行走了一天,我确实很累,可是,看看周围还有比我岁数大的连长、师傅们和同事们,他们能行,我也能行,我应该坚持走回工地。于是我果断的摇着头说:“我要跟你们一起走回工地去!”就这样,在连长和师傅以及同事们的带动和激励下,我坚持走回了工地,终于圆满完成了这次拉练任务。
          走进宿舍,已是晚间九点多了,在家的同事为我们打来了热水泡脚,师傅为我挑开脚掌上的水泡,我这时才感觉到脚底钻心的刺痛。一天行走九十多里,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这次拉练,虽然苦点、累点,但它不仅仅锻练了我的体魄,更重要的是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坎坷,一往无前。

               (2017年2月12日)


点评 时间 理由

发表于 2017-5-15 08:12 其辛苦不能想象。  详情 回复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4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近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47: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作者与盛丽华、刘曙光同学合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设为首页

广告热线:13339794535举报电话:0717-3819486法律顾问:沮城律师事务所 刘亚杰 律师

备案信息:ICP14000855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6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鄂公网安备 420525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