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沮水愚人 于 2017-5-14 20:35 编辑
【导语】一支90人的队伍,一群60多岁的老人,一段在远安战斗的记忆,把我们带到40多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嫘祖文化节期间,远安迎来了一群值得尊重的客人,他们来到远安的目的和活动轨迹、感人故事等,本版已有比较深度的报道。
然而,他们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刚刚从远安返回天津和辽宁的激动仍然在延续,新的再来远安的悸动却又在掀起.......这群人,感动天,感动地,感动自己,更感动着远安......
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加深这段记忆,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厘清这段历史。前段时间,我收到这支队伍中多次为远安做歌的关志成先生发来的部分文稿,里面有远安三线建设概述,也有他们编撰的《青春在远安》的所有文稿,本版继续将这份珍贵“礼物”在本版展示,以让网友更好了解这群人和这段历史。本帖将先后奉献3篇:《我来到绑扎班》、《拉练——远安的回忆》、《质朴的远安人》。
篇一: 我来到绑扎班
作者:何庆兰
时间好快,转眼间,我离开远安近半个世纪了。
漫长的四十六年!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的心中涌动着急迫的向往和真切的思念,即将奔赴久别的——远安!此时此刻,远安时期的件件往事,生动鲜活,尤在眼前。
一九七二年春节过后不久,公司演出队暂时告一段落,我被派到五营十五连钢筋车间,连长姜成林把我领到绑扎班,绑扎班的班长是高锡奎。这个班有十五位同志组成,年纪大的几位是兴城转业兵,其余就是我们这些锦葫徒工,他们是谢广信,张福信,付蕴斌,刘秋成,郭士春,还有郭立,张俊清。高班长看看初来乍到的我,给我一个铁钩子,我接了过来,看了看不知道是干啥用的,正要问问时,外号叫大江湖(我到班里一年多后才知道他的大名叫张福信)告诉我说:“拿好了!这是钢筋钩,干活全靠它啦”。哦,我明白了,这是劳动工具,就如同战士的枪一样。
我们的工作场地,就在远安大桥南面、沮河西侧岸边的空场上,我非常清楚的 记得,自己第一次开始钢筋绑扎的构件,是绑檩条钢架。只见高班长把图纸铺在地上仔细看了看,开始布置一天的工作,他的一号徒弟谢广信,拿着领料单,带我们推了个板车,去离我们干活的地二百多米远的下料班拉料,我们用板车来回运了十几趟,把成吨的半成品钢筋拉了回来。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绑扎,高班长摆好铁架子,让我们把4根螺纹钢摆在铁架子上,谢广信拿着钢尺,按照图纸要求的间隔尺寸,用粉笔画上一道道记号,我们在把箍筋等附件,按照粉笔道记号摆好后,高班长的二号徒弟张福信走过来,发给每人一把绑扎线(铅丝),(绑扎线都是“江湖”同学提前用铡刀切好的)并且提醒我们不要浪费。于是,我拿着钢筋钩,照着粉笔道开始学着绑箍筋,开始不会用“枪”,就边干边观察,不久,就掌握了技巧,得心应手了。时间不长,我们就绑好了完整的檩条,大家齐喊“一、二、三!”抬起檩条放到一边,接着再摆料、绑扎……一天下来,我们完成车间规定的全部任务,还用板车把一根一根的檩条骨架送到十四连去,交他们再去支模、浇灌混凝土。后来,按照车间下达的任务,我们绑扎班又绑扎大型屋面板、槽瓦、盖板等等,真是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公司担负的066工程所有建筑物的预制构件钢筋,都是我们班绑扎的。班里的同志非常团结,朝气蓬勃,一有重活大家抢着干,男同志还总是照顾我们女同志。当时我们还有战斗口号呢,“沮河两岸摆战场,争分夺秒为国防!”、“建筑工人不怕难,流血流汗建三线!”、“手拿钢筋钩,眼观五大洲!”、“胸怀全天下,青春献中华!”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和感召下,大家都懂得,我们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着三线建设的大目标,于是,再艰辛苦累也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46年前我在五营十五连钢筋绑扎班的工作小叙。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每每忆起当年的情景,总是感到“累,并快乐着”,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实和激励我的一生。
感谢大三线!感谢远安! (2017年2月28日)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