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支90人的队伍,一群60多岁的老人,一段在远安战斗的记忆,把我们带到40多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嫘祖文化节期间,远安迎来了一群值得尊重的客人,他们来到远安的目的和活动轨迹、感人故事等,本版已有比较深度的报道。
然而,他们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刚刚从远安返回天津和辽宁的激动仍然在延续,新的再来远安的悸动却又在掀起.......这群人,感动天,感动地,感动自己,更感动着远安......
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加深这段记忆,为这份感动,我们应该厘清这段历史。前段时间,我收到这支队伍中多次为远安做歌的关志成先生发来的部分文稿,里面有远安三线建设概述,也有他们编撰的《青春在远安》的所有文稿,本版继续将这份珍贵“礼物”向网友展示,以让网友更好了解这群人和这段历史。本帖将先后奉献3篇:宁玉华的《忆远安——记去宜昌拉油》、李桂华的《忆在远安的拉练运输》、周 韧的《远安.万山工作生活点滴》。
忆远安——记去宜昌拉油
作者:宁玉华
1971年初,因工作需要,我从机修车间翻砂班,被调到了四营政工组担任通信员。我比较勤快,吃苦耐劳,领导们比较满意,在这一干就是两年。
1973年初,当时四营财务缺人。领导找我谈话,透露出让我去财务组,去做财务工作的意图。
当时自己年龄小,不乐意整天坐办公室干管钱管
账的琐碎事,不懂得这是领导要培养自己,见领导与自己是商谈而不是下命令,就趁机提出了想学开车的请求。
1973年2月份,领导同意了我的意见,我被分到四营材料组开油罐车。那是我公司唯一的一台拉油的油罐车。工作岗位突然变化了,我开心地握起了方向盘,觉得一切都很新鲜。
我的师傅刘永和,人很好,不爱说话,开车技术也很棒。他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工作中对我要求很严格。我虽感到拘束,但知道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暗自庆幸自己遇到了个好师傅。
在远安,因交通不便,我公司所有大小汽车、机械设备用油,全都得从宜昌运回来,而且,只有我们师徒俩用的这一台汽车来完成。
远安到宜昌,当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远安出发经过荷花到宜昌。这条路不好走,都是山路,急弯多,而且路很窄,两台车会车都很困难,看见对面来车,都得先找个宽的地方先停一下,等待对方车过去后,另一方车才能走。这条路虽然危险,但路途比那条路要近,我们一般情况下是空车才走这条路。另一条路,是从远安出发,经过当阳到宜昌。这条路比那一条路要远一些。但为了安全,车拉满油时,我们还是走这条路。 开油罐车,与开其他汽车不一样,危险性比较大。载的货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因为拉的又是液体,左右晃的幅度大,来回摆的次数多,就更增加了危险性。所以,每当汽车拐弯儿时,方向盘转动的幅度要小,而且要稳。踩刹车时,要轻踩早踩,避免急刹车。要是一个急刹车,液体晃动太大,汽车重心失稳,造成翻车,那就太危险了!开这种车,每天还要多次检查车的接地线的牢固程度,以免罐内产生静电火花导致油料燃烧爆炸,出现极其严重的后果。
酷暑严寒,雨雪风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来回奔波在远安到宜昌这条运油的路上。吃饭不准时是经常现象,冷一口生一口屡见不鲜。看到营里其它车的同事们时常去大城市和著名风景区出公差,归来时眉飞色舞地大讲见闻,展示购回的时兴商品,自己心里也很羡慕,但是我想到自己担负的任务是那样的重要,就安下心来,继续踏踏实实地行走自己的寂寞孤独的旅途。车况正常的时候还好,一旦有了毛病,还得自己修车,天热时,钻在车底下修车,一身泥,一身土,汗水湿透了衣服。天冷时,修完车,手都冻麻了,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但我都坚持下来了。
开车,不但是要把车开好,还要懂得机械原理,那时我们都是既跑单车,又是跑长途,汽车难免路上出点毛病。这就检验我们的判断能力。不把小毛病修好,车就得抛锚到半路上。每当车有毛病时,刘师傅就让我先来判断是哪儿的毛病。如果说的不准,师傅就耐心的引导和指点我,弄清究竟是哪儿的毛病。自己也抓紧一切时间,认真读了很多汽车机械原理书。
就这样,师傅耐心教,自己刻苦学,很快就真正掌握了驾驶技术和有关机械理论知识。不到半年,自己就考取了汽车驾驶员证,能够单独驾驶车辆了。去宜昌拉油,辛苦又危险,但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安全的完成了任务,从未出过任何事故,确保了我公司各种车辆的用油,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至今我也不后悔自己选择的汽车司机这个艰苦的岗位,因为在远安三线建设的战场上,有我付出的辛勤汗水,有我做出的拼搏奉献,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工作里程。 (2017年2月12日)
|
点评 时间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