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子溪水 于 2024-7-21 18:34 编辑
徐运达:知识改变命运 村里安享晚年 讲述:徐运达 徐十年 整理:格杉 影像:曹敦新
一栋栋农舍井然有序,宽阔的水泥路蜿蜒至户,出土不久的庄稼淡绿着。初冬的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远山如黛,沮水静流。这就是洋坪镇万家咀村初冬的景象。 在临近沮河一侧的河堤上,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站在温暖的阳光里,回想起自己跌宕起伏、无怨无悔的一生:看眼前山河巨变,想起苦难的童年时光,想起乡村教室里朗朗读书声,想起在鸣凤城区同样安享晚年的同胞兄弟,想起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欢乐,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这位老人就是万家咀村92岁的老人徐运达。
命途多舛苦求学 1931年7月23日,徐运达降临在万家咀村的一个徐姓大户人家,他是家中老二。从他记事起,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大家人勤劳简朴、做生意置家产,知书达理、善待乡邻。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父母更是放在心上,不惜钱粮,把他和大哥送到送私塾求学。父亲28岁那年因操劳过度病逝后,遗腹的弟弟出生不久,坚强的母亲依然让兄弟俩不停更换地方求学,知识越学越多,求学让兄弟俩成为当地少有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深得乡邻敬重。正当兄弟俩初中毕业谋划着走出远安求学时计划,一场改天换地的风暴来了,彻底打碎他的梦想。 数十年一晃而过,现在想起来已是解放前的事了。 新中国成立后,徐运达家因有土地20亩被划为地主成份,土地充公,房屋家产被分,一家人流离失所,在程家塝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徐运达和哥哥、弟弟被打上“地主子女”的标签,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 然而,有文化有知识的徐运达在体验着家史的巨变的同时,一个念头在心中升起,那就是“出身不能自己选择,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徐运达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切,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事实上后来从徐运达自身经历来看充分印证了他的观点。 三尺讲台度春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国家急需要人才,特别是农村扫除文盲兴办教育迫在眉睫。出身不好,但有些有些文化功底的徐运达和大哥得到命运之神的亲睐。国家在农村招了一批出身不好的到学校短期培训和继续深造。大哥考进了宜昌市第一高中,徐运达考进了县一中办的短师班深造。 徐运达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在学校苦读一年。1952后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洋坪一所山村小学开始教书育人的工作。 徐运达的母亲、弟弟、爱人和子女在家务农生活,自己一门心思放在教学上。那时候是复式教学,一到五年级混班,有的小学还带有初中班,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可徐运达从没有叫过苦和累。从小受过磨难的他责任心强,教书水平高,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他,教育组领导更是把他当作一个救火的老师,那个学校教育质量上不去,就调他去哪个学校。只要他一去,那个学校质量就起来了。因此,在洋坪镇、旧县镇的大部分的山村小学,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当过班主任,学校负责人,却没有当过校长,因为校长必须是党员,而他却因成份问题不是党员,因此只能当负责人或者牵头人。 现在回忆起来,徐运达说在两个地方待的时间最长:一个是五龙小学,一个是新华小学。 坐落沮河岸边的五龙小学,学生多而且调皮不好教,很多教师在这里教一段时间便要求调走。没办法教育组调徐运达到这里来当牵头人。他到五龙小学开始走访、座谈,找出问题的根本后开始收心,使教学走上正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年,和当地的学生家长结下深厚的情义。到现在村民们家里有个什么喜事都会接他去玩。他的毛笔字写得好,每到过年的,他这个“校长”会被五龙村的村民们接回去写春联、写福字。新华村(双路村)是洋坪镇的一个大村,新华小学在校师生1000多人。不知什么原因,学校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村里群众反映强烈。于是徐运达又被调到这里当临时负责人。他到任后,一门心思抓教学,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由在全县掉尾跃居中上游。教育组领导高兴,村民们也喜欢,因此他在新华小学一待又是八年。 对于家庭贫寒的学生,徐运达给予的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他在高峰小学任教时,一个孤儿一直跟着他吃住、辅导学习,鼓励他求学上进。后来这个孤独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在066参加了工作,成了家,专门来万家咀村接老人去家里玩。 因为长年在讲台上书写教学,徐运达右手臂落下严重的隐疾,以至于在黑板上板书时需要用左手扶着右手来进行,一节课下来心力不济,便萌生退意。 1992年年初,徐运达找到县教育局要求退休。当时的县教育局领导对他说,你再坚持半年到7月份退休,教龄就达到40年退休拿100%的退休工资,这半年,我们找人给你代课,也是为你好。可是徐运达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坚持退下来,他说,我不占这个便宜,就拿85%的退休工资。 三尺讲台度春秋,教书育人四十载。徐运达终于告别工作近40年的讲坛,回到万家咀,他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一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奖章: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远安县劳动模范、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园丁荣誉纪念章......
一母同胞情义深 在徐运达家内室的一个屋门上,贴着一副由他自作自书的对联。 上联:松树柏树长青树 下联:头点手握根相连 横批:团结圆福 一副对联,融进兄弟三人的小名,也饱含兄弟三人的情义。 徐运达说,大哥小名叫松柏,自己小名叫长青,弟弟小名叫圆福。兄弟三人真是是打断骨头连着筯,一母同胞情义深。 1952年,徐运达从县里短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大哥考进宜昌市一中。1953年,母亲因贫穷和疾病去世。由于阶级斗争和极左路线的影响,弟弟小学毕业后在村里被视同五类分子对待,出门、走亲戚、上街还要请假,而看到可怜的孤独的弟弟,徐运达便和大哥商量让他继续读书,于是便通过饶汉龙老师的关系,把弟弟弄到一中插班读书。那时候徐运达工资只有20元,每个月留下几块钱生活费外,把工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给在宜昌读书大哥作零用钱(大哥的生活费由国家负担),一部分给弟弟做生活费,剩下的才是自己小家庭的,一直坚持到大哥高中毕业考进沈阳炮校经济独立,弟弟考进了宜昌农校,徐运达又用工资支持深造直到参加工作。 现在兄弟三人都退休,子女们都出息,大哥和弟弟住在鸣凤城区,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大哥和弟弟经常告诉子女们,要对二爹好,没有他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徐运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弟弟家住上十天半个月,再叫上大哥,拉一拉家常,扯一扯上大人,晚辈们则负责招待三个老人一起吃吃饭,其乐其景融融,令人感动也令人羡慕。 四世同堂享晚年 徐运达与他的老伴是解放前结的婚。结婚后老伴一个人辛辛苦苦在家务农、抚养子女,支持丈夫工作。退休后回到村里生活的徐运达才感到有些对不起老伴,但他尽量做一些弥补工作。特别是老伴病后,徐运达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送伴就医看病,做饭洗衣照顾她,直到2008年,相濡以沫的老伴病逝。 徐运达的几个儿子在家务农,这对一生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徐运达,不能说是一个遗憾。徐运达也反思是自己当年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还是那个时代的环境造就子女对读书的叛逆? 徐运达的二儿子是解放后第10年出生的,取名徐十年。徐十年说,对于读书,确实不怨爸爸。他为了我们三兄弟读书,罚我们一跪半夜,也挨了不少打,但我们兄弟三人宁愿参加东干渠搞建设,参加生产队搞劳动,也不愿读书。 徐运达的三子三女,开枝散叶后,现在有6个孙子,7个重孙,一大家几十口人,过着四世堂、儿孙绕膝的生活。 随着自己年龄增加,为了不给子女们增加负担和矛盾,徐运达召集三个儿子开了一个会,说自己每月有5000多退休工资,每个月每个儿子负责自己10天的伙食生活,三个儿子共30天,自己每天出100元生活费。三个孝顺儿子一切听从老人安排。轮到哪家,儿子负责陪老人闲聊,儿媳负责做饭洗衣,把老人的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让老人幸福感满满的。
因为老人耳朵有点背,在和老人交流中,他的二儿子在一旁帮忙翻译。当我们问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时,老人说,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家政策好,无论是工作还是务农,都有基本保障;二是团结友善,与人为善不害人,家人和睦孝顺;三是心态平和,身心自然健康长寿。 但是我们从老人一生传奇的故事里,却读出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
特别鸣谢瓦仓大米、龙凤源良、岭上人家三家爱心企业为本次“走进生态远安 关爱长寿老人”社会公益活动受访长寿老人赞助精美礼品!
|